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4|回复: 0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1 0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知道佛法主张“忍”,但对于这个“忍”,真正领悟个中三味的却微乎其微。这有三重境界~~最低层的忍是“强忍”;较高层的忍是“宽忍”;最高层的忍是“不忍而忍”。
    所谓“强忍”,既世人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把一腔怒火强忍下去,以待将来伺机报仇血恨。例如历史上“勾践卧薪尝胆”,这是强忍的冽子。这种强忍在世俗社会看来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作为了;但是佛法看来,仅仅是最低层的“忍”,并且不予赞同。

    所谓“宽忍”,即世人所谓“大人大量”.“大人不计小人过”,是把怒气淡化.消减.多宽谅而少计较。如此胸怀,在世俗社会看来,也属于较高层次的“忍”,基本予以赞同而已。

    所谓“不忍而忍”,就是不仅不怀怨恨之心,并且生起感激之心,既然连怨恨都没有了,也就无所谓忍不忍的问题了。这是世俗社会难以想象.自然也难以达到的高度,是惟有佛法才能跃升的层次,真正修行佛法之人才能达到的崇高境界。

     如果一个人能够受伤害而心生感激,达到“不忍而忍”的高度,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令他怨恼呢?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惟有能够包容的人,其胸怀才能比天空更广阔。所以,我们应当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心胸,不然的话,这也不容,那也不容,心眼比针眼还小,到头来让怨恨充塞了自己的心胸,受罪的还是自己。

    佛法有“烦恼即菩提”的提法(菩提为觉悟之意)。对此,不少人或者囫囵吞枣而不知真味,或者误解其义而拿来乱用。“烦恼即菩提”,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呢?以我的领会,有这样两重意义:其一是“无烦恼不悟菩提”,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养尊处优.百事顺遂,他怎么会想到去悟菩提呢?其二是“悟烦恼便是菩提”,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物,迷惑之中便是烦恼,开悟之后是菩提,并不是在烦恼之外另有一个菩提。比如对于遭受的磨难,当你陷于迷惑的时候,认为这是社会的不公.他人的不良,就会感到委屈.痛苦.愤怒,这便是烦恼;而当你开悟之后,认为这是锻炼意志.开拓心胸的良机,就会以平静的心态欣然接受,于是就转化为菩提了——如果不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怎能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5-11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