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6 16: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活保护村”NPO的依赖5 F( l5 h! K& ~
正式员工、派遣、及“生活沦落至此……”4 K& F6 l- q8 p5 Q# e
深夜,在寂静的停车场里,一位女性躺在车座上悲伤的流着眼泪。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对面的十一层住宅楼里,灯火通明,除了那间她在昨天之前一直都居住的房间。! @# ]* V3 F/ C' b7 J2 w
出生于千叶县船桥市的这位女性在06年6月末的时候,从日工派遣劳动者(按天订合同受雇的工人)沦落到无家可归只能在车上生活的地步。! a, ~( h7 ~7 U5 r; p; n/ x
这种凄凉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大约2年多的时间,但是她现在临时居住在房总半岛的联合企业地带的“SSS市原荘”里,它是一处由市原市中原有的商业宾馆改修的设施.位于湾岸地带的“SSS市原荘”是目前急剧增加的“生活保护村”之一。
9 t: U9 G* L9 J1 h“Social Security Service”(社会保障服务)是由向流浪者提供自立及就业支援的NPO设立的“临时居住设施”。在这里她和大概70个人一起居住,居住者的年龄都是在25岁到87岁之间,其中也包括2对夫妇。“临时住宿设施”中除了有床和小型电视外,还有兼用做书档的收藏箱,这些收藏箱被窗帘隔开成很多小的空间,居住者在里面各自过着他们的小生活。+ n" p7 \5 Z/ ^# T$ \" ~/ c
在开始做日工派遣劳动者的大约半年后,她开始了车上生活,因为在做日工派遣劳动者的日子里,有时候她每个月里只有几天有工作,以致于付不起房租。当看到贴在门上的“限期搬离”通知时,她的眼前一片漆黑.房子到期的那天早晨,她把自己饲养的2只小猫、被子、衣服和车载冰箱放进车中离开了她的家。
+ N0 x8 a2 N6 O7 y开着车从住宅区的停车场漫无目的的徘徊到公园、漫画咖啡厅的停车场。每当工作结束后她就会回到车上,吃着从便利店买来的盒饭。而手机作为她与外界接触的唯一方式,也因为欠费现在只能当闹钟用了。
& A0 G2 I1 B7 T9 v* Y ^她曾一直坚信“每天只有努力工作才能给她带来生活的转机”。但是07年的春天一切发生了变化。因糖尿病恶化她二次被迫住院进行治疗,而出院时付不起医疗费又无家可归的她,无奈之下找到了船桥市的社会福利工作者,她把自己的情况如实的反映给了这些工作者,工作者们给她介绍了她现在的临时住所―SSS市原荘。
' ]' u: L) W+ w, W 以前在游戏厅工作的主任因“组织改革”也被迫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或者离职或者打工,短短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无奈的感慨到:“有时候一些事情,会使人生跌落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9 b1 N7 a, G
她在SSS市原荘已经生活2年了, 这里的职员每月一次向所有的居民发放生活保护费。于是她把其中的8.8万日元用来付了房租和伙食费等,手头上只剩下了几万日元。她一直认为:“只要自己的身体变好了,就可以找工作赚钱,就可以早点离开这里”。于是她每个月都积攒500日元、1000日元用来看医生。
# D. _* e& R6 C) ^0 o- R( w来自湾岸“派遣村”落魄一族的一对夫妇,也是1月份的时候搬到了这里,结束了他们一直以来的露宿生活。! H# v2 D% N6 _5 @( k* t
这对夫妇在一年前的时候,丈夫在小酒馆的烹饪中心里负责搬运材料和产品,妻子在这里做烹饪助理。尽管如此,他们也无法支付房租和手机费,无奈之下只能在船桥市的公园里过着露宿的生活。
! F# y9 i) X8 b! Y8 ]在他们租房子和风餐露宿的时候,曾3次向区政府等政府部门倾诉过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这样辛酸的诉说道:“我们一定会努力工作赚钱,来分期支付我们的房租滞带金,但我们一直得不到信任。我们连想寻求生活的保护都招到别人的厌恶”。他们也曾找到公共职业安定所试图寻求帮助,对此他们这样说道:“我们总是会受到年龄的影响,即使偶尔能进入面试环节最后的结果也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搬到这里的话,无法想象现在我们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o# [* v" S% e1 t4 I3 `- ~5 |: N
为了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躲避雨露的场所,让他们可以得到生活上的保护, SSS市的一些企业将废弃的公司宿舍以廉价购入或者租入后,改修成为现在她们所居住的临时住所。这里的”居民”在搬来这里之前据说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人都是做日工派遣劳动者的,生活处于一种”被不安定雇用”的状态。最近这里20到40岁的居民人数在急剧增长。在千叶县内居住人数增至860人,这里的设施数也相应增加到20处.在首都圈内居住人数增至4350人,设施数也相应急剧增加到131处。' O0 D$ ~+ t/ m- s
SSS 的臼井大悟理事长这样说道:“按照现在的工作人员数量和现行体制,接收人数也是有限的。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还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我们必须伸出援助之手。”
3 G1 Q/ F$ @9 |4 m& g0 I这里已经成为了给共薪阶层工作者提供工作支援,接收家庭暴力中的受伤者,为出院后无家可归的老人们提供”社会性住院”的替代之处。 包括其他的NPO运营部分在内在千叶县无家可归人们的”聚集寺”共有46处.这些设施都靠近”派遣村”集中在湾岸地。- H: O/ h- a6 t3 w
这些设施有时会被说成是”麻烦设施”,有时会被看成是为了获取安定的生活保护费的”商业手段”。但是财政困难的自治体应该依赖NPO。千叶县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确实存在一部分以获取金钱为目的的案例,但自治体本身是没有预算的. 所以SSS等也只有为此而努力合作”。
$ [2 O& t% d) S# }: _% I; G国家、自治体的“官”和NPO等的“民”如何分担任务来支持“公”的呢?一切无从知晓, 只能在缺少理念下慢慢摸索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