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anguage-museum.com/japanese# K$ r" K6 `8 r# l0 U8 S
$ w% r' S$ q* ^6 k9 j5 F(82)什么是日本人的“耻文化”?
) l5 q9 j) H* i- t4 }
% J0 U8 q+ n! {. R2 P5 i我同事老李的儿子小李,是日语专业二年级大学生。这个学期,老师向他们介绍了美国学者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剑》。老师讲,西方的文化是“罪的文化”,比如一个西方人,认为自己有罪,赶快去教堂,向神父忏悔,于是他的罪就减轻了。而日本的文化是“耻的文化”,比如一个日本人,做错了事,虽然没有人指责他,但他内心却充满了耻辱感,他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除这种耻辱感。
7 y& v& G) v+ w$ Z, I% Z; N& `8 y' b9 M, G! X
小李说,有罪的人,去教堂忏悔,这种现象,在西方电影里很常见,他能理解。但关于日本人的“耻”,电影里好象看不出来,他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他让我给他举个例子。我说那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 O5 R7 u" X% f/ G d
5 g8 I* h: E; z+ Z# q1 u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在古代日本,两个武士,闹了矛盾,发生争吵,可以互相对骂,怎么难听都不会动手,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一个武士说另一个武士:“耻じることを知らない”(毫不知耻),此时,按照当时的江湖规矩,两个人必须立即决斗,活一个,死一个,只有这样,才算完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并不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但怕别人说自己“不知耻”,因为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知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 S' E; c+ F) W/ e/ q2 q. T+ t
6 e" i% w8 v* E5 C4 J4 l O( S+ n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美国向日本投了两棵原子弹之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许多日本军人及其家属,由于长期受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思想的毒化灌输,纷纷自杀,而且自杀的方式极其野蛮,比如一家十口,孙子2岁,爷爷80岁,坐在地上,围成一圈,中间放着绑在一起的几棵手榴弹,爸爸一拉导火索,于是全家同归于尽。这些军人在自杀前,一般都留有遗言,内容基本上都是说,战败了,感到很“耻ずかしい”(耻辱),没脸再活下去了。所以,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耻”比“死”更严重。
s( b- l3 W! } U: k- C$ M% w" b; D
小李问,了解日本人的这个特点,有什么用处吗?我说,当然有啦,我再给你举个例子。那还是冷战时期,有一个日本商人去俄国访问,被KGB盯上了,因为这个商人承包海上自卫队的工程,能够出入海上自卫队的港口码头。有一天早上,他一觉醒来,睁眼一看,旁边竟然躺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大汉,他还没反应过来,几个KGB早已冲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叠照片,说:您是想跟我们谈谈呢,还是想让我们把这些照片,寄给您的公司呢?其实以前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人家不怕,人家说:那你就寄吧。这些西方人回国之后,会跟公司、家属、警方等讲清楚的,双方明白了,也就没事了。但由于“耻”的文化因素在作怪,日本人一般不会这样做,所以这个日本人只好选择了前者。 ! ~5 ]1 ~$ Y8 o2 w0 d0 Y; u
8 r/ g4 l: g& Q
目前,在日本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在各个方面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矛盾。假设某个日本人,成了您的绊脚石,您需要摆平他,我不主张您采取非法、过激的手段,比如不久前歌舞伎町那种火暴场面,我建议您首先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一下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比如“耻”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制定对应措施。 / n- P6 T" s/ \; B. b. W: M/ G7 V
/ f# _8 ^- C4 O
(84)俳句、物哀与日本文学 6 u5 k- n1 v' ~$ h
& a% s& B4 _1 [7 L1 ^( M; U( |
我每写一个帖子,除了在各个日语学习BBS上发表外,还发给几个懂中文的日本朋友。日本人比较含蓄,即使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一般也不会反驳我。不过,我的上一个帖子《从俳句看日本人的小气》,却遭到了老友伊藤兄的反驳,他认为我并没有真正理解俳句的实质,帖子中有关俳句的议论是带有偏见的。伊藤兄是石川县人,他建议我再写一个帖子,介绍一下他的同乡,日本著名俳句诗人加贺千代,特别介绍一下她在痛失爱子之后所写的那首著名俳句,以加深中国读者对俳句的理解。 ( J; ]3 f) W7 p6 g2 M. f0 F
2 _% n) I, j8 B# k G4 A$ | H兄弟我不是搞文学的,更不是搞日本文学的,所以严格地讲,并不适合介绍这个话题。不过,我确实觉得,加贺千代的那首著名俳句,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情绪,对各位深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下面我想用比较直白的语言,简单介绍一下。
+ D/ [( K# i' G' ?* ^/ d$ `: X1 Z% ^$ Q; G M
加贺千代(1702-1775),女诗人。加贺千代年轻的时候,儿子在外面捉蜻蜓时,不慎落水身亡,这件事,给她巨大的打击。丈夫去世之后,加贺千代削发为尼,从此远离尘世。有一天,加贺千代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边跑,一边捉蜻蜓,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爱子,顿时无限悲哀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俳句。
9 C8 j# C' J% D/ Y
4 O, d# Z9 } K" d' K, k, z蜻蛉釣今日はどこまで行ったやら * E' ^( T: |/ U7 E* z) N0 L3 ^
9 N/ f) h8 r- M' r7 K中文大意是,我的爱子啊,今天你又跑到哪里去捉蜻蜓了?我们中国人,看了这首俳句,可以理解,但没有更深的体会,而日本人,特别是有了儿女、上了年纪的日本人,读了这首俳句,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悲哀,情不自禁地叹一口气,并掉下眼泪。这种现象,用日本文学术语讲,就叫做“物哀”(もののあわれ)。各位看到“哀”字,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痛失爱子这样的悲剧,才算是“物哀”,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只要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与共鸣,就算是“物哀”。 2 v9 f: D2 a5 B7 S0 C* `
* r# o+ ]) e0 L) R5 _
“物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日本文学,乃至日本人。江户时代有一位著名学者本居宣长,有些朋友大概听说过,他认为,日本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隐含着“物哀”的情绪,这是日本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本居宣长的一些观点,现在的日本学者并不太赞同,但他关于“物哀”的论述,却是没有疑义的。
; `/ @7 u9 G: \
7 @- u& W$ |) R# i那么,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是否也有“物哀”的情绪呢?据我肤浅的观察,我觉得也有。我有一次陪日本朋友土屋去南戴河(河北省昌黎县),那里有一个很高的沙山,可以做小车,从上面划下来。沙山上,一边是黄色的沙,一边是蓝色的海,风很大,我和土屋站在山顶,感受着海风的吹佛,突然土屋掉下眼泪,我说你眼睛进沙子啦,他说,不是,是看到这里的景色,想起了童年时代,在家乡的海边玩耍。所以我一直隐隐约约觉得,日本人在某些时候,好象比我们中国人更加多愁善感(sentimental),我不知道这是否跟“物哀”有关系。 3 Y, O+ s3 o1 N0 n
1 q) P3 U! C0 w V0 r- B: ~- n
(91)管一个半老徐娘叫“姐姐”的深层原因
8 Y$ Y7 x6 d8 f# r; {. H
3 t: ?0 t4 }8 n/ f$ {2 w《中日论坛》网友“没笔名”兄给我留言说: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女性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不管自己辈份多大,都希望小孩叫她“姐姐”,而不希望叫她“阿姨”,您能否写一个贴子,从语言、文化的背景,解析一下这种现象。承蒙老兄看得起我,那我就在这里胡侃几句。 , O1 _. ^0 @. U2 i' s' n
( K4 Y3 ?& ~& n9 X1 K! c9 X6 F
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表面原因,一个是深层原因。表面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女人最怕别人说自己老,世界各国女人大概都一样,日本女人也不例外。“ねえさん”(姐姐)和“おばさん”(阿姨),在感觉上是两代人,至少相差20岁,所以日本女人喜欢前者,讨厌后者,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原因我就不多说了。 3 I! V4 Z! D4 K+ r& z4 R
. |! z& B8 Q( ~
我下面说说深层原因。日本有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土居健郎,写过一本很畅销的书《甘えの構造》(撒娇的构造),如果您没看过,我建议您找来看一看,对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很有好处。在这本书中,有一小部分内容,与上面这个话题有关。土居健郎认为,下列日语单词,是古代日本家庭中,由于姐弟关系而形成的。
2 r; p: w6 B" j: |/ L
4 A# Q! r3 i1 E/ q% K①ねだる(央求)# M$ T; C' G1 J4 w" J+ w+ _
②すねる(别扭)
- M v. Q- S6 E7 j③ひかむ(乖僻)) j) c- ]' E7 e9 b7 m
④あまえる(撒娇) 4 ^3 }6 O! [) L% j
( n2 y0 g7 [: w* t5 M# a$ k) p7 j
比如,弟弟“央求”姐姐带他去海边玩,姐姐说不想去,弟弟于是开始闹“别扭”,故意做一些很“乖僻”的事情,最后姐姐实在不忍心了,终于带弟弟去了,弟弟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跟姐姐“撒娇”。所以,在日本传统家庭中,姐弟之间确实有一种很特殊、很微妙的人际依赖关系,而兄弟之间却没有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在现在日本城市家庭中已经不太明显了,但在农村家庭中还很明显,您要是有兴趣,不妨去考察一下。
7 A: P5 z# u/ ~5 @1 D, e+ u9 a7 _1 a+ i5 z- k
在日本,一个年轻男子管一个半老徐娘叫“姐姐”,叫完之后,按照一种很隐晦的社会默认习俗,两人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两人更加亲近,互相之间可以撒娇,甚至还可以搞出一些很暧昧的事情,也不会引起社会非议。这就是我想说的那个深层原因,您明白了吗? 4 m4 m {1 }/ g2 E& N4 _8 y
) u4 k3 m8 w3 B$ x b
(104)日语的语感 6 M8 ]9 Z2 A0 t: ]
. Q. s6 b2 s. S! G" }; k+ N
语感,简单地讲,就是说话人的语言给听话人留下的感觉。这样解释,仍然很抽象,我给各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正在北京的饭馆里吃饭,在我身后,有两桌客人都吃完了,要结帐,其中一个说:“服务员,收钱!”,另一个说:“小姐,买单!”。此时,我不用回头看,仅仅听这两句话,我就能大概猜出,前者多半是个蓝领人士(比如工人),后者多半是个白领人士(比如商人)。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句话,是北京中下阶层惯用的说法,而第二句话,很明显,是来自港台地区的说法。这两句话,给我的感觉各不相同,所以我能大概猜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语感。 ) v! } H5 u6 C/ V0 Q3 |7 d8 V
) V( R- d$ l" }+ @
这两种说法,意思都一样,但给人的语感不同,前者感觉稍微“俗”一点,后者感觉稍微“雅”一点。假设我在一个简陋的农村饭馆里吃饭,周围的客人都是当地的农民,我吃完饭,要结帐,我故意用带着粤语腔调的普通话喊:“小姐啊,买单啦!”,虽然是可以的,但感觉很别扭,与那里的氛围很不谐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同一个意思至少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产生不同的语感。
3 x% F7 X9 K7 L" A3 l
3 T# R! j& ?* M' @同样,在日语中,也有语感的问题。但日语的语感与汉语的语感,在概念上有一些不同。一些日本语言学家,依据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将日语词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感好的词汇(以下简称A类),一类是语感不好的词汇(以下简称B类)。比如日本人喜欢静寂,因此将“寂しい”作为A类词汇,将“騒々しい”作为B类词汇,又比如,日本人喜欢沉默,因此将“黙々”作为A类词汇,将“ぺらぺら”作为B类词汇,等等。 & ]9 K$ r4 ^; ~" B9 {: D( V# Q, C
* L' ?' ^4 m8 W' f
这样分类之后,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日本有一个语言机构,曾经做过长期调查,结果发现,一般日本人,听到A类词汇时,心理感受要好一点,听到B类词汇时,心理感受要差一点,或者通俗地说,前者听着舒服一点,后者听着不舒服一点。因此该机构建议,在演说或写作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A类词汇,以便使听众或读者从中获得比较好的语感。当然,这样说比较抽象,我再举一个例子。 7 Q! q* g4 g( _
( x! D1 k4 k0 }+ h! e' F) a+ Z" y
有一场棒球比赛,甲队很强,乙队很弱,双方实力悬殊,尽管如此,乙队的队员仍然坚持到最后一刻,投出了最后一个球。第二天的报纸上,关于这场比赛的报道,标题是《黙々と最後まで投げた》。由于使用了“黙々”这个A类单词,将乙队队员沉默但顽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因此,虽然乙队失败了,仍然得到读者的尊敬。
6 d1 X2 t% k! f( c9 J+ Q T# `6 t8 E8 }1 q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要问:难道B类词汇从此就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当然能用,没有任何限制。语感问题,对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边缘问题,知道了当然好,不知道也无所谓。我写这个帖子,就是想让您知道有这样一个问题,但我们没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5 w/ M' w5 y# I" w
! i0 O. N0 D1 a3 v
(107)被子怎么变成被罩啦?
" i' e0 R) X4 [/ p: s1 A
. d+ V9 y$ y9 g我曾写过一个帖子,内容是从日本人的名字看日本人的财迷。这个帖子发表之后,有个日本网友给我发邮件,反对我的观点,他认为,穷国的老百姓财迷,富国的老百姓不财迷,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财迷,日本人不财迷。我当时回答他,我最近比较忙,等过几天有空了,我再写一个帖子,专门聊聊日本人的财迷,并且这个帖子的内容,全部取材于日本的报刊,以便让你心服口服。后来一忙,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刚才去《中日论坛》看帖子,又突然想起来了,所以赶快补上。我下面讲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我从日本报刊上看到的,绝不是胡编乱造,特此说明。 : G' j& Q3 Q6 D: A( Z# m
' U3 g! y! E0 F1 `* m第一个小故事是:有一个家庭,三口人,打算搬到一个公团住宅楼(类似于北京的经济住宅楼),有熟悉情况的朋友告诉他们,那个楼有小偷,经常偷住户晾在外面的衣服。这家人不相信,于是就搬去了。第二天早晨,女主人把一床被子,拿到外面晒太阳,傍晚出去一看,被子还在,但取下来之后,感觉轻了许多,仔细一瞧,原来被子里面的新棉套,让人给抽出去了(原文如下)。一床厚厚的被子,一天功夫,竟然变成一床薄薄的被罩,你说可笑不可笑。 8 h+ a. m; Z6 V0 e
) [; t# S$ ~% `3 Z6 m1 y' t2 [2 o屋上に布団を干したら、中身の綿が抜き取られた。
5 U# h+ y e3 _5 R1 G4 \8 r& W! H
3 S3 {% i9 O8 L# O第二个小故事是:有一家公司的两个推销员去饭馆喝酒吃饭,吃完之后,其中一个人交钱结帐,由于疏忽,当时忘了要发票。离开饭馆之后,两人分手,结帐的这个人突然想起,公司有规定,每天接待客户,可以报销一顿饭费,于是赶快返回饭馆,向服务员要发票,没想到服务员说,您刚走,跟您一起来的那个人就回来了,把发票要走了(原文如下)。
8 G5 D: s' C* l/ y% @( ~; d. Y& f' K
先ほどのお連れの方が戻ってお持ちになりました。
1 k& a* b' v- |! a* t6 ]$ q% X6 y
第三个小故事是:有一年三月份,横浜的海关检查一批货物,开箱一看,原来是1000只非常昂贵的意大利高级皮鞋,但全都是左脚的,海关人员很奇怪,就问货主,这是怎么会事?货主说:这些皮鞋并不是商品,而是我们为了提高制鞋技术,从意大利进口的样本,仅用于研究目的(原文如下)。海关人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没有征收高额关税。这一年的年底,横浜海关人员去神户海关参观,大家聊天,才知道三月份,神户海关也收到1000只皮鞋,但全都是右脚的,这时大家才发现自己受骗了。 7 C7 q; g+ w% I, Q1 W
) A3 V2 {- q& T& B4 }9 G
靴製造の技術向上にサンプルとして輸入したもので、研究用ですよ。 ( [; b( |, K+ I% s
+ V; O1 f, \7 S0 |# N1 d5 j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日本人都财迷。其实,哪个国家都有财迷的人,也有不财迷的人,跟国家的贫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确实觉得,像日本这样的“世界经济大国”,虽然早已经“脱亚入欧”,但其国民素质,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笑)。
2 p9 \3 Q( L! ^4 [" t
- Z6 V4 d, l% A(108)从日语词汇看日本人的审美倾向
7 ]+ f( g) d& e* P* |/ x5 A; N7 P
% E1 \ V/ @' _: [3 P日本有一个语言研究机构,每年进行一次调查,请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的日本人,说几个他们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单词(most beautiful word),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日本民族的审美倾向(aesthetic tendency)。这项工作已经搞了很多年,把这些年的调查结果汇总起来,发现下列十个单词,是日本人认为最美丽的单词。
! Z9 b1 k' w2 k$ S1 |6 i. Y8 l" e/ C' Q
①曙(あけぼの)黎明
6 Z, q4 X6 t" t" ~# Z/ }7 t②朝焼け(あさやけ)朝霞# b9 l7 r( D' W: |) w; a
③朝ぼらけ(あさぼらけ)拂晓
P" n$ k& J0 Q# O2 E④淡雪(あわゆき)微雪
: D2 d. P" M2 G* u8 K⑤十六夜(いざよい)农历十六日的月亮(根据英文16-day-old moon译出)2 M9 G5 k/ S9 z0 C) n7 R
⑥御湿り(おしめり)小雨( m( w. W5 o3 b
⑦朧月(おぼろつき)朦胧月色
( V& H' P4 k7 W/ J⑧陽炎(かげろう)地面的蒸气! ^# u6 Z/ L1 X, i
⑨細雪(ささめゆき)细小的雪花8 v8 X& U- ~: T( I' T
⑩五月晴れ(さつきはれ)梅雨期的晴天
# v- I1 L* Q- ~
2 I% s- |! T1 q/ _% |'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认为最美丽的单词,全部是描述自然现象的,没有描述人工景观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表明,日本人是通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来体会各种美感的,所以我认为,这就是日本民族的基本审美倾向。前几天,看了一本介绍太平洋战争的书,我发现,日本海军的舰艇中,有一艘叫做“瑞雪”,还有一艘叫做“雾岛”,当时我就想,连日本鬼子的杀人机器,都起这种典雅的名字,可见自然界的美感对日本人的影响之大了。 2 V; c5 G/ G+ L+ q
6 u# Q ^: H9 c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解这个知识,对我们中国人有什么用处吗?我说,当然有。现在许多中国公司向日本出口商品,商品的品牌,基本上是沿用中国的叫法。比如前几天,我儿子想吃猪肉炖粉条,我就买了一包“永发”粉条,一看包装袋,上面有日文,估计是向日本出口的。在中国,叫“永发”,没有问题,但拿到日本,仍然叫“永发”,日本人不一定理解,也不一定喜欢。所以我建议,不如利用日本人的审美倾向,起一个比较日本化的名字,比如“あわゆき”,销量没准能上去。
7 o7 i8 m r" @' D4 d. H& L6 \$ t, l5 c. D
再比如,前几天,有几个日本朋友来北京一家外贸公司谈生意,谈完之后,临走之前,公司领导带他们参观北京西三环的中央电视台高塔,从塔顶俯瞰北京。这件事,并没有错,很好,但如果从日本人的审美倾向的角度看,我觉得带他们去香山,看一看满山遍野的红叶,清澈蔚蓝的天空,比登上一个高塔这样的人工建筑,好象更有意义。
0 K/ d+ K" K5 }! _! k$ g3 g
4 e, [+ z, {3 a/ X8 V2 H6 i(109)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 z, L/ e3 N, D2 q0 p- _4 z* L
( M/ F8 ~# ~ Y) [我曾写过一个帖子,叫做《娶个日本老婆好不好》,其中有一句话是:“日本女人的内心深处是看不起中国男人的”。这个帖子发表之后,有不少网友问我,你这样讲,是否有根据?我是有根据的,只不过讲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我一直没有回复这些网友。昨天在《中日论坛》看到一位署名“我是落落”的网友,再次提到这个问题,看来我不回复是不行了,所以我想在这里,简单谈谈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 ' _! U: ~2 N- A$ h! j; F- J( `0 e) m1 N
( m4 h6 r' l- B( w0 ]一个国家的人民与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前者对后者,必然会留下一些或好或坏的印象,这些印象,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族共同心理,最终形成了前者对后者的基本看法。比如英国人对土耳其人(Turk),两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土耳其人凶猛、剽悍的性格,给英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英国人对土耳其人的基本看法就是“凶悍”。如果你查一下《英汉词典》,你可以看到,Turk一词还有“凶悍者”的意思。
" v3 F) E$ d+ ~$ n
, |# S" y) R0 }2 M. n" T7 m' c那么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是什么呢?在日本,不同的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年代,就这个问题,曾经多次进行过调查,比如,找一些不同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的日本人,这些人从未去过中国,不懂汉语,没有中国朋友,也不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请这些人,根据他们从新闻媒体、图书资料、民间传说、亲朋好友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印象,谈谈自己对中国人的看法。结果发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也是两个字,那就是“蔑视”。蔑视的主要理由是,日本人认为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有下列一些主要缺点:
; `$ r. M+ O& }/ G0 }- A1 `6 V& K; k
①ずるい(狡猾); E l0 u& {4 m4 s
②だらしない(散漫)
: k5 i8 b) [" W5 d③そそっかしい(冒失)1 R6 d) N+ n& ~: u
④怠惰(懒惰)
4 q1 X& N: C0 ^7 b6 q2 z; N: f⑤気が弱い(懦弱)
+ m& b+ T2 L, V$ j8 {4 K⑥冷やか(冷淡)6 L- y% c! x' E" @. p" T1 @6 e! ]
⑦汚い(肮脏)
# f, `0 K5 b @+ M/ |: Y4 u, b: q% \3 g- R
因此,从本质上说,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这当然也包括日本女人看不起中国男人。但我并不是说,一个日本人看到一个中国人,脸上立刻就流露出蔑视的神情,不是这样的。两个人见面,可能很友好,很热情,很亲切,根本不存在谁蔑视谁的问题。但是,两个人的交往,一旦进入深层领域,涉及深层问题,比如婚姻问题,日本人的所谓“中国观”,就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因而影响到日本人的判断。这样说有些抽象,我举一个小例子。 ' n) s3 D2 S! D! x* i% {8 X% ?
/ f, g7 Y. Q- V; k* ^绫子是日本人,曾在北京留学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暑假,来我公司临时工作。绫子与我同岁,是同一代人,因而比较谈的来。绫子由于学业,一直没有结婚。我问她,你的个人问题,想不想在中国解决,也就是说,想不想找一个中国丈夫?绫子稍微想了一下,坚定地回答,不想。她说,班上有一个中国同学,也是研究生,对她很好,有追求她的意思,但她从未理睬过。我问为什么,她说,感觉不合适。我问怎么不合适,于是她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我这里就不说了,但都属于上面提到的缺点范围。
( l) e! [) B- ?* h" t
7 V( |2 i2 S3 f4 r3 L: u3 Q在现实生活中,在网上,我都见过一些中国人,想找日本女朋友,有的说我有钱,有的说我长得漂亮,有的说我有学问,等等。我想在这里对这些人讲几句心里话:这种事情,跟金钱、长相、学问等等完全无关,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民族偏见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天生对你有偏见,你就是再好,她也看不上你,就这样简单。 $ B- @8 W( E# s; {
Y" s/ c! a. H4 U: c
http://www.language-museum.com/japanese% p) @* O0 k3 T/ K# y" r
l0 Y, l4 T* w( r/ x$ B8 F1 V0 }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