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 `. X, i2 ~4 O6 Z
8 i7 j1 G6 |7 t/ e2 C# F
: A0 ?8 w7 [% r* f; y& S# x3 a/ I
8 ?" @; z# P0 S/ m C' }3 ~: L' R: T6 t0 F
; J' G c m" K3 D% M语感(language sense),简单地讲,就是说话人的语言,给听话人留下的感觉。这样解释,仍然很抽象,我给各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正在北京的饭馆里吃饭,在我身后,有两桌客人,都吃完饭了,要结帐,其中一个说:“服务员,收钱!”,另一个说:“小姐,买单!”。此时,我不用回头看,仅仅听这两句话,我就能大概猜出,前者多半是个蓝领人士(比如工人),后者多半是个白领人士(比如商人)。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句话,是北京中下阶层惯用的词汇,而第二句话,很明显,是来自港台地区的词汇。这两句话,给我的感觉,各不相同,所以我能大概猜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语感。- h% j9 d& W) t" j( M. n2 ^
. ~1 E9 \% t8 G
& t0 Q$ M) d( c8 X6 u
1 D- G' e/ `$ y- ?" d' ]1 V, r% ?
这两种说法,意思都一样,但给人的语感不同,前者感觉稍微“俗”一点,后者感觉稍微“雅”一点。假设我在一个简陋的农村饭馆里吃饭,周围的客人,都是当地的农民,我吃完饭,要结帐,我故意用带着粤语腔调的普通话喊:“小姐啊,买单啦!”,虽然是可以的,但感觉很别扭,与那里的氛围,很不谐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同一个意思,至少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产生不同的语感。
. |, k6 R3 z; B5 V
* b# W# V4 U# u- Q
" N& b$ z* ~/ l4 h9 A8 B, R5 [% A4 g
同样,在日语中,也有语感的问题。但日语的语感,与汉语的语感,在概念上,有一些不同。一些日本语言学家,依据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将日语词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感好”的词汇(以下简称 A 类),一类是“语感不好”的词汇(以下简称 B 类)。比如日本人喜欢静寂,因此将“寂しい”作为 A 类词汇,将“騒々しい”作为 B 类词汇。又比如,日本人喜欢沉默,因此将“黙々”作为 A 类词汇,将“ぺらぺら”作为 B 类词汇。等等。 $ q9 f" r, B8 v' e/ A0 \1 X
2 y- @, L7 F7 ~4 W1 s8 V% U; n: R% i
0 s& [7 ^ f" D2 m+ P/ V/ F
这样分类之后,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日本有一个语言机构,曾经做过长期调查,结果发现,一般日本人,听到 A 类词汇时,心理感受要好一点,听到 B 类词汇时,心理感受要差一点,或者通俗地说,前者听着舒服一点,后者听着不舒服一点。因此该机构建议,在演说或写作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 A 类词汇,以使听众或读者,从中获得比较好的语感。当然,这样说,比较抽象,我再举一个例子。 1 d! f+ K1 _/ q) M: R5 R. O& E. C
% f0 V) }& I9 A3 ]4 n8 W8 t* d, l; e/ k5 K
4 o- Y0 g' m3 b3 u0 g有一场棒球比赛,甲队很强,乙队很弱,双方实力悬殊,尽管如此,乙队的队员,仍然坚持到最后一刻,投出了最后一个球。第二天的报纸上,关于这场比赛的报道,标题是《黙々と最後まで投げた》。由于使用了“黙々”这个 A 类单词,将乙队队员沉默但顽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因此,虽然乙队失败了,仍然得到读者的尊敬。 # G" j5 T2 o9 c& w4 a+ b
1 F$ H! O* u' |" X3 K. j, t( L
/ [/ x G. Y1 I! T1 j3 V
. T, k7 r+ _7 X( u. [0 t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要问:难道 B 类词汇从此就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当然能用,没有任何限制。语感问题,对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边缘问题,知道了,当然好,不知道,也无所谓。我写这个帖子,就是想让您知道有这样一个问题,但我们没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