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3-28 15: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的“抽条”
● 张丽钧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次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词条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说:许多城市供热存在‘抽条’的现象。”我说:“好像是说供热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抽条’是‘打折扣’的意思吧?这样吧,我上网查一下,然后再告诉你。”
我在“百度”搜索中键入“抽条”这个词,一下子显示出了四万多个检索结果。我仔细阅读那些例句,发现“抽条”大致有三个义项:1.树木抽芽。2.织物抽丝。3.以降低标准之手段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第三个义项是从第二个义项引申而来的,所不同的是,“织物抽丝”是一个织物加工的过程,而以“降低标准之手段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则与织物加工毫无关系,而与“质量问题”关系甚密。
我把以上的解释告诉了那个同学,并对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会造出许多新词,同时也赋予旧词一些新义,“抽条”就属于后者。因为新词或新义产生的速度快于辞书更新的速度,辞书的编纂者们来不及把它编进词典,所以你就不可能在词典中找到它的义项。
这件事就这样了结了。
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我简直天天都会在心里复习“抽条”这个词,不是因为我对它情有独钟,实在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
行驶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路面坑坑洼洼,车走在上面,像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知情者告诉我说:这条路刚刚投入使用一年,去年的这个时候,好多报纸都刊登文章,夸赞这条路比预定时间提前21天完工,夸赞施工人员“地球转一天,我转一天半”的感人事迹。
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班,课程设置摆在那里,培训方却偏偏不按照写的去做,有些重要内容索性压根就没涉及。我们气愤至极,相约去跟老总理论,要求退回部分学费,但老总以“反正是公家给你们出钱”为由,拒绝退款。
去购物,遭遇“分量抽条”;去旅游,遭遇“景点抽条”;买件衣服,所钉纽扣均被“抽条”;买份快餐,洗菜环节明显被“抽条”。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被“抽条”,我们的人生价值被“抽条”,我们的快乐感被“抽条”,我们的美满度被除数“抽条”......
我们就是这样被“抽条”层层包围着!
我们怎能不发出“人生何处不抽条”的感慨!
汪中求说:“中国人的智慧并不差,问题是我们非常不严谨,每个人都搞小聪明,每个人都去改规则。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岗位负责,就不需要考虑别人对不对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死板’,这个社会发展会很快。”
真的,我们怎么就没有学会“死板”的做事呢?
看看那些“死板”的人是怎么做的吧----在“麦当劳”。仅仅是烤一个牛肉饼的工序就有20多页的文字表述,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书上所写的去做,决不能“抽条”;在英国“POLO”皮具公司,皮包缝制有一个硬性规定----“1英寸之内必须缝满8针”,决不能“抽条”;在日本,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决不能“抽条”......
我不知道第一个巧妙的借用“抽条”这个词语的人是谁,我佩服他(她)用这样一种生动的表达说尽了耍小聪明、小伎俩、小把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玩的国人的丑陋行径。但是,如果让我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抽条”这个词,我想我会说:我宁愿汉语中没有这个词!我宁愿我的学生不向我请教这个词!我宁愿我在搜索引擎中查不到这个词!
可悲的“抽条”,抽坍了大厦,抽垮了桥梁,抽黄了企业,抽凉了人心。谁愿意和我一起向“抽条”宣战?谁愿意和共同期待,期待着我们的后人能够说:“抽条”一词,现已废止......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07期P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