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2|回复: 2

zt: 闲扯京剧:草根的智慧——依法杀个官有多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9 16: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咖啡上有喜爱京剧的主么?转贴一份,推广国粹!

zt: 闲扯京剧:草根的智慧——依法杀个官有多难?




我的一位很讲人道主义的朋友曾说,京剧真该好好改造一下了,因为好多戏的名字起的太血淋淋的,象《铡美案》之类。京剧是国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这么血淋淋的,会让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以为我们太爱杀人。
  
  这位朋友其实还是对京剧没真正了解,只是凭看到的戏名发感慨。中国人过去是不是好杀人,暂且不论,但在京剧中,大凡戏名带“杀人”的意思的戏,往往演的是杀人之难,尤其是依法杀官之难。
  
  事实上,京剧中戏名带有斩杀意味的剧目不算多,最著名的该是四个:《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前三出戏合起来一般称作叫“三斩”,是高(庆奎)派老生的代表剧目,而另一个著名的砍头戏就是《铡美案》,是出很吃功夫的裘(盛戎)派花脸戏。
  
  这四出戏里,都是有人犯了法,而且犯法者不是官员就是皇帝,都该杀。但前两个没杀成,没杀成是因为本就没成心杀,或是干脆就没办法杀。后两个杀成了,但杀的极其艰难,也都不是出于依法砍头的原则和动机杀的。
  
  咱先说没就杀成的。
  
  《辕门斩子》讲的是杨家将的故事。辽国在雁门关外摆下一个叫“天门阵”的大战场,要是大宋一决高下。杨六郎杨延昭挂帅到边关,准备与辽国开战。但要想破这个天门阵,得有一根特殊的木棍子---降龙木,此木只有一个叫穆柯寨的山寨有。杨六郎的儿子杨宗宝,在六郎的心腹大将也是拜把子兄弟孟良、焦赞的忽悠下,私自前往穆柯寨借宝木。没成想,宝木没错到,反被山寨女大王穆桂英擒拿,两人你情我爱,没多讲废话就拜堂成亲做了一对小冤家。临阵私自招亲成婚,这就违反了军规,是砍头之罪。于是,杨宗保一回到军营,便被老爸捆绑在辕门外,只等时辰到来,便要开刀问斩。
  
  《斩子》这出戏打这儿算是正式开始。
  
  杨六郎这里一绑人,说情者便纷至沓来,而且一个比一个来头大。先是孟良、焦赞这两个把兄弟上,不允。接着,孩子他奶奶六郎的老妈佘太君上,硬着头皮顶回去。又接着,当今皇上宋太宗赵光义的侄子,先帝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儿子,有八千岁之称的赵德芳来了---这赵德芳还是杨六郎的大舅子,也就是杨宗保的舅舅---又咬牙顶回去。眼看着就要到杀人的点儿了,新儿媳妇穆桂英赶到,先送上降龙木并大批粮草军需之物,再贡献勇猛军兵数百。杨六郎对这些大礼通通笑纳,但却把人家送完礼怕的要求---放人,给顶了回去。
  
  这下穆桂英不干了,心说,就是我们绿林黑道上,也没见过你丫这么黑的。于是,拨宝剑就要砍杨元帅的头,当然,不是真砍,是要吓唬他一下。
  
  应该说故事演绎到此之前,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正剧,杨六郎在一直正义凛然的不得了,那份不为亲情与权力所动的决然,让任何人看了都只能肃然起敬。但,从穆桂英拨剑这刻起,正剧立时变成闹剧式喜剧了。堂堂宋军大帅,在自己的军营帅帐内,被一个只身进帐的女寨主吓得浑身筛糠,马上改口就把人放了。当然,下驴还是要找个坡的。穆桂英也表示自己愿意领头攻打天门阵,再来个满营将领都愿意为杨少爷做保人。于是,杨宗宝便从辕门外解下来,与穆桂英小两口勾肩搭背地到后营做“吕”字之类的字画去了。
  
  整个戏文背后有一根裙带,把犯法者与执法者,再连同上上下下从营中将官到皇帝老儿,全串在一起,所以,这个杨宗宝是根本就杀不成的。整出戏,从开场杨六郎的怒气冲冲,人越说情他火越大,到后来突然180度大转弯,再到最后小俩口公然在元帅大帐的勾户搭背,形成了一个极有趣过程与对照。由此可见,即使在素以军纪严明的杨家将中,一沾到裙带关系,依法行事也是不大可能的事。而更有趣的是,这类闹剧,随着杨家将也出口到了他们的对手,大辽国那里,最后把辽人也害的不善。
  
  京剧中有出名剧叫《四郎探母》,是京剧里听着看着最过瘾的以唱为主的大戏。故事发生的时间,按剧情看,也该大体与《辕门斩子》同时,只不过事情较《斩子》要复杂,又是发生在敌我双方阵营中。
  
  故事发生的十五年前,杨家将曾和辽国大军在今山西晋北地区的金沙滩大打了一场,结果打得杨家将死的死伤的伤失踪的失踪。其中,杨四郎杨延辉被辽军擒获。他没敢说自己的真实身份,谎称自己叫木易(杨字分拆开),是宋营的一员普通战将。辽国掌朝的萧太后看这位小白脸长得挺好,就把女儿给了他,招他做了驸马。十五年后,两国再开战,四郎听说自己的弟弟六郎,母亲佘太君都来到边关,便起了思乡念母的心。对公主哭诉一番真情,打动了公主,为他从萧太后处骗来“出境”的“战时护照”,趁夜跑过边境关卡,来看自己的母亲。而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公主老婆和孩子,他又心须在天亮前返回辽国,把骗来的“护照”再送回太后手中。于是,一夜间便发生了哭诉、盗令(由太后亲自控制的出入关口的令箭)、过关、会兄弟、见老娘、看“前妻”、回辽营这一系列故事。
  
  这出戏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大悲剧状态,一个隐性埋名十五年的人,从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到见到自己离散了十五年的亲人,再到短暂一见又要分别,从此以后何日再见只有天知道,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短暂的一夜间,这样一种情境设置,想不悲都难。但,到最后一场戏,也就是四郎回营,事情被萧太后识破,要砍他脑袋时,情况发生转折。
  
  公主为救老公,给太后来了个一哭二闹三抹脖子,三招都不灵就使出最后一招狠,扔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往太后那儿一摔!孩子哇哇大哭,太后自然受不了宝贝外孙的哭,便把气愤与法令统统扔到一边,赶紧放了杨四郎。最后,四郎与公主小两口抱着孩子,也同样欢天喜地勾肩搭背地下场补觉去了。一出大悲剧,就这样在最后时分又以闹剧式喜剧收场。
  
  由此可见,辽人被杨家将汉化得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难怪他们要先于北宋而被金国灭掉了。
  
  第二个没杀成的是《斩黄袍》,这个故事比较简单。
  
  宋太祖赵匡胤,有个一起打天下的拜把子兄弟郑恩郑子明,郑子明有一母夜叉式勇猛无比的老婆叫陶三春。赵太祖还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姓韩名素梅,这韩名素梅有个哥哥因妹而得宠。郑子明与韩国舅二人不和,韩怀恨在心,与当妃子的妹妹合起伙来灌醉了赵匡胤,趁机把赵的酒后醉话当圣旨,砍了郑的脑袋。这一下,陶三春不干了,率一干忠心家兵包围了皇宫。而一帮大臣们也看不惯韩国舅的做法,都为郑恩鸣不平。为息众怒,赵匡胤只得杀了韩家兄妹。但毕竟他自己才是主犯,怎么办呢?真砍自己的头?那是肯定不行的,便脱下龙袍,让陶三春砍,大体就如曹操割发代首那么个意思吧。
  
  
  《斩马谡》是杀成了,也是后人常引用的一个依法不循情的例子,所谓挥泪斩马谡。但真是这样吗?至少,在京剧中,通过剧情的演绎,细心者会发现,并非完全如此。
  
  京剧中,《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出戏多是连着演,合称《失空斩》。演到斩马谡这场时,诸葛亮上来便是一副惊魂未定又杀气腾腾的恼怒相。为什么会这样?在马谡被押上来前,有几句唱词说出了诸葛亮的心情,其大意是:这王八蛋丢了街亭,连带使我军失却了列柳城、西城,这都算不得什么要紧,关键是他害得我差点做了司马懿的俘虏,更让我在司马懿面前大失面子,让他笑话我用兵差劲!
  
  正是在这番铺陈后,诸葛亮才杀的马谡。这事反过来想一下,假使马谡只是失守了街亭,但没造成诸葛亮被逼摆空城计而受到那番惊吓,更没因此让诸葛亮感到丢了面子,那虽然马谡立的军令状还在,诸葛亮还会一定要杀他吗?
  
  所以,《斩马谡》之马谡被砍头,在京剧中不是以诸葛亮治军严明依法办事的逻辑去演绎,而是以诸葛亮受惊后的恼怒与在对手面前丢了面子的愤恨,这样的情感逻辑去演绎的。
  
  
  至于《铡美案》,则更是一度被当做铁面无私执法森严的例子。但其实,在京剧中,你好好看就会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陈世美是因为包公顾全自己清官的“清誉”,才最终被送上虎头铡的。
  
  
  简单说,秦香莲在找到包公告状时,陈世美已犯了如下大罪:
  
  一、欺君。
  
  对皇上说自己没娶过老婆,骗得皇上把公主嫁给他。
  
  二、不孝。
  
  骗皇上与同僚说自己父母早已亡故,至使父母离世他却不知,更谈不上尽养老送终的人子之责。
  
  三、杀妻灭子未遂。
  
  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找上门,陈不但拒之门外不与相认,反为永绝后患,派一个叫韩琪的家将去杀她们母子三人灭口。
  
  四、逼死人命。
  
  韩琪了解真相后,不忍杀害秦母子三人,但不杀又无法交差,被逼无奈,只得自杀。
  
  有这四条大罪,如果包公真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就根本不必和他废什么话,真接开铡就是。但包公是怎么干的呢?
  
  他先是对陈说:哥们,咱们商量一下,你还是认下她们母子吧,只要你认下了,你所有的罪名我都不追究,要是皇上追究,那我帮你说好话帮你抗着。
  
  但陈世美这哥们死硬,不吃这套。没办法,包公这才不得不准备对他下狠手。可还没等下手,太后和公主来了。一通软硬兼施,包公也不敢硬顶,只得对秦香莲说,这事没办法了。唉,我送你三百两银子,你回家带着孩子好好过日去吧。这官司你以后再也别打了。
  
  事到了这儿,给了一般苦主,也就该算了,没辙了。可秦香莲却是个烈性女子,银子不要,甩下两句臊包公的话,转身就走。正是这两句话,让包公下感到丢了“青天”的面子,才又一咬牙一跺脚,铡!就是不做这个官了,也得铡了陈世美这厮!
  
  秦香莲说了两句什么话,能有这么厉害?
  
  她说:人言包公你是铁面,但今日一见,你也不过如此,也是个官官相护的把式。
  
  就是这两句话,而不是什么律法,最终才要了陈世美的小命。
  
  
  京剧与其它民间戏曲,其剧本多是民间不知名草根艺人们铺陈编就。到京剧形成国剧地位后,它的剧本水准,便成了个广为文人们所诟病的问题。比如,说京剧的文词粗陋文理不通,说京剧的剧本粗疏常有相互矛盾难圆其说等不合理处。应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空穴来风或有意挑刺,而多是事实。但,这种指责一旦过了,到了后世文人们按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对剧本大加删改,以求其合理时,却又常常会显出其在洞察人世幽暗时,与草根们相比,IQ与EQ的低下。
  
  
  比如《辕门斩子》这出戏,有人就说,这么演实在有损杨家将的光辉形像,于是便做了如下改编:穆桂英的父亲曾是忠良,但因被奸臣陷害,而离开庙堂啸居山林,并发誓永不为宋王效力。杨六郎为了说动穆桂英出山,共同抗辽,这才玩了一把斩子的苦肉计。
  
  这么改,看起来是比原来说的通得多了,更拨高了人物们的形像,但观众却不买帐,这个新改剧目也就没能演几次,便又回到纸上。为什么?其实那些不知名的剧作者们早就明白,人家杨六郎本就没成心要杀儿子,只不过是在找个合适的机会放人罢了。既然总是要放的,那就不妨放的喜剧化闹剧化一些,让看戏的看着更有个乐儿。你非要去苦心找一明辙,岂不太死心眼了?观众又怎么会爱看死心眼的东西?
  
  那出《四郎探母》,也曾遭受同样命运。有人觉得这出戏哭哭啼啼的,不应是杨家将所为。而杨四郎这个“变节份子”,居然没受到杨家人的半句批评,就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于是,就编了一出新戏,叫《三关排宴》,让佘太君在戏里把杨四郎给大义灭了亲。这出戏和新编《辕门斩子》命运相同,没演几次,便就此高高挂起了。
  
  至于《斩马谡》,后来确实被下了刀,唱词改了,改得重点强调杀他是因为他失守了街亭,不再提诸葛亮的面子问题。但我一直喜欢老词,也一直更认同老词所表现出的诸葛亮。我以为,那才是更鲜活更真实的诸葛亮。
  
  
  在京剧老生中,高庆奎所创高派,以唱腔高吭而独居一格,《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连同《碰碑》(讲述杨老令公杨继业被辽军围困在两狼山,最终碰李陵碑自杀自亡的故事)这四出戏合称“三斩一碰”,是其代表作。大体来说,在对人起了杀心时,人的情绪一般都或愤恨或激昂,处在高度亢奋状态中,此时演唱若行高腔,其效果应是比较好的。也就因此,这几出“杀人戏”,以高派的演唱最为动人心魂。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与其他京剧老生流派不同,高派虽然也从谭鑫培处吸取了许多东西,但却在谭之外,另继承了一路演唱风格。
  
  在谭鑫培后期,京剧老生行当中出现了一位优秀演员,名叫刘鸿声。此人嗓音极高又极纯正,“三斩一碰”是其拿手好戏。曾有一度,凭着这口高腔,把谭鑫培的观众抢跑了不少,逼得谭鑫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在晚年创编了一出叫《珠帘寨》的剧目,在剧中又唱又打还有逗乐,才又把观众抢回来。
  
  高庆奎正是继承了刘鸿声的演唱艺术,又有所发展,才最终创出了高派。高派对演员的嗓音天赋要求极高,唱起来极费嗓子,所以学者不多,唱者也大多难以长时间保持音色上的水准。高庆奎本人大体能保持高水准,也就是在上世纪20年代这十来年,以后嗓子越来越差,在中年时便不得不离开舞台。其后,李和曾继承其艺术,并在行腔与用气方面有极大改进,李的艺术生命也一直保持到晚年。但应该说,李和曾这一路发展下来,在唱腔的“宽厚”方面为高派增色许多,但在“高”方面却有所下降。李和曾后,其弟子辛宝达曾一度在演唱高派剧目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但近年也已嗓音失润,几乎不再现身舞台了。从目前看,高派已基本无人,极少数以高派之名演出的剧目,早已无高派之实。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段《斩马谡》,供有兴趣者欣赏。这回推荐的是高庆奎的老唱片。老唱片是我不太愿意推荐的,因为那时录音水平太差,很失真,而伴奏方式又极单调,不适合初听者欣赏。但高派的《斩马谡》,除高本人外,其他人都无法唱出其气势,只得推荐他本人的演唱。不过,虽是老唱片,却仍能让人感到其演唱的夺人心魂撼人心神之处。但听时宜把音量调高,因为老唱片转录的东西,其音量比正常的录音要低许多:
  
  
  http://www.jingjuok.com/liyuan/mingduan/gqk/gqk-zhanmasu.mp3
  
  唱词:
  
  
  翻来覆去难消恨!
  帐下跪的小王平。
  临行再三嘱咐你?靠山近水扎大营,
  失守了三城不打紧,反被司马笑山人。
  他笑我平日多谨慎,交锋对垒我就错用了人!
  若不是画图来得紧,老夫险些也被擒!
  (白)来!
  将王平责打四十棍,快带马谡无用的人!
  
  
  
  附:其它流派此段的唱词,请注意同一段戏其唱词的不同:
  
  火上心头难消恨,
  抬头只见小王平。
  我也曾吩咐你,靠山近水扎大营。
  大胆不听我的令,失守街亭你的罪不轻。
  若不是画图来得紧,你与马谡同罪名。
  将王平责打四十棍,
  再带马谡这无用的人。
  
  
  顺便再扯一句:对女士来说,《铡美案》(也名秦香莲)这戏有两种听法。
  
  您要想听得解恨,就听京剧。当年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四位头牌联合演此戏,每人都有精彩表演,而后来以《沙家浜》而闻名全国的谭元寿,当时只能在此戏中出演只有一场戏的配角,陈世美的家将韩琪。按现在说法,这就叫超级组合、梦幻阵容。尤其裘盛戎先生演唱的包公,气势磅礴,杀陈世美杀得保您解恨。
  
  而您要想听得伤心,陪古人痛哭一场,那我劝您听评剧。评剧名家小白玉霜,天生的大悲剧演员,只要她一开口,保证让您心酸难禁,眼泪哗哗流。
  
  至于男士们嘛,嘿嘿,两个都不听为好......那听什么呢?据说后来有人编了个为陈世美翻案的戏,我是没听过,各位兄弟若有兴趣,不妨去找找听听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09: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喝 楼主行家阿 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4: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老佩服作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8-19 1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