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羽兮

菊花和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0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传统的书法时也是老师把着小孩的手教。这是为了让孩
子“体会感受”。在孩子还不会写字甚至还不认字之前,就让他们体
会那种慢条斯理、有板有眼的运笔方法。在近代大班教学中,这种
教授法不象以前那么常见了,但仍时有所闻。行礼、用笺、射箭以
及背枕头以代替背婴儿,都是手把手地教孩子运指并把身体摆正。
    除上层阶级外,孩子在上学以前就与附近的孩子们一起自由
玩乐。在农村,孩子们不满三岁就开始有小小的游戏集团。甚至
在乡镇和城市里,他们也在行人拥挤的街头,车辆出入的地方自由
玩乐。他们是有特权的人。他们可以在商店周围乱转,或者站在
旁边听大人说话,或者玩踢石子和橡皮球。他们聚集在村社玩耍
嬉戏,氏神保护他们的安全。上学之前以及上学后的头二、三年
内,男孩与女孩一起结伴玩。但多数是同性之间最亲近,特别是同
年龄的孩子最易结为密友。这样的同年集团,特别是在农村可以持
续终生,其持续性超过其它集团。在须惠村,上了年纪的人,“随着
性关系的逐渐减退,同年人的集会便成为人生的真正乐趣。须惠
村俗话说:‘同年比老婆还要近。”
     这种学龄前的儿童集团相互之间毫无拘束。在西方人看来,
他们有许多游戏是毫不害躁地干一些猴亵事情。孩子们有性的知
识,是因为大人随便谈论,也由于日本家庭居室狭窄。而且,母亲
逗孩子、给孩子洗澡时,也常常指戳生殖器,尤其是男孩的阴茎。
只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日本人一般不责备孩子的性游戏。手淫也
不认为是危险的事情。伙伴之间随便相互揭丑(若是大人,这种
揭丑会是侮辱),相互炫耀(若是大人这种自炫会引起耻辱感)。而
对孩子,日本人却平静地笑着说,“孩子是不知什么叫羞耻的’,并
补充说,“因而他们才如此幸福”。这就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鸿沟。
因为,如果说哪位成年人“不知羞耻”,就等于骂那个人死不要脸。
     这种年龄的孩子们常常互相议论对方的家庭和财产,他们特
别炫耀自己的父亲。如说:“我爸爸比你爸爸本事大”’“我爸爸比
你爸爸聪明”等等。这都是他们经常的话题。甚至为夸耀各自的
父亲而打架。这类行动,在美国人看来都是不值得介意的事情。
而在日本,孩子们自己这类说法与他们耳闻的完全两样。大人都
谦称自己家是“敝宅”,尊称邻居的家为“府上今称自己的家庭为
“寒舍”,称邻居家庭为“贵府”。日本人都承认,幼儿期的数年间,从
形成游伴到小学三年级,亦即大约直到九岁左右,是强烈主张个人
本位主义的。他们有时说“我当主君,你当家臣”,“不行,我不当家
臣,我要当主君”,有时炫耀自己,贬低别人。总之,孩子想说什么
就可以说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知道这些话不能说,于是,
他们就静静地等着,不问就不张口,再也不炫耀了。
     对超自然神灵的态度,孩子们是在家里学的。神官和僧侣并
不“教”孩子。一般说来,孩子有组织地接触宗教只是在民族节日
或崇日,同其他参拜者一起接受神官洒的祓灾水。有些孩子被带
去参加佛教仪式,也大都是在特别祭把日。经常的也是最深刻的
宗教经验常常得自以家庭佛坛和神龛为中心而举行的家庭祭祀。
特别突出的是祭祀家族祖先牌位的佛坛,那里供着鲜花、香火及
某种树枝。每天还要供奉食品。家庭中的年长者要向祖先报告家
里发生的一切大事,每天跪拜。傍晚要点上小小的油灯。人们常
说,不愿意在外面宿夜,因为离开家里这一套祭告,心里不踏实。
神竟是一个简单的棚架,供奉从伊势神宫取来的神符之类,也可以
放各种各样的供品。厨房里还有被烟熏黑的灶神,窗户和墙壁上
贴着许多护符。这些护符都是保证全家安全的。村里的镇守神殿
同样是安全的地方,因为有大慈大悲的众神镇守。母亲们喜欢让孩
子到安全的神殿内玩耍,孩子们的经验中没有害怕神的说,也没
有必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神意之类。众神受人礼拜,又转而赐福
人间。他们不是当权者。
   男孩入学二、三年之后,才真正开始训练,把他们纳入成年人
那种谨慎的生活模式。在这以前,孩子学习控制身体。如果太淘
气,就“治疗”他的淘气,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受到的是和蔼的规
劝,有时受点嘲笑。但他可以任意行事,包括对母亲粗暴。他的小
自我中心得到助长,刚开始上学没有什么大变化。最初三年是男女
同校。而且,男女老师对孩子都很喜爱,与孩子平等相待。不过,
家庭和学校都一再嘱告他们不要使自己陷入“难堪”。孩子年龄尚
小,不知道“羞耻”,但却必须教导他们不要使自己“难堪”。比如,有
个故事里的男孩,本来没有狼,竞瞎喊“狼来了!狼来了”来“愚弄
别人。如果你们也这样,人们就会不相信你。那确实是很难堪的
事。”许多日本人说,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第一个嘲笑他们的是同
学,而不是老师或家长。确实如此,在这段期间,家里年长者的工
作不是嘲笑自己的孩子,而是逐渐把受人嘲笑和必须根据“对社会
的情义”而生活这种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孩子六岁左右时,以忠义
献身的故事形式(即前文所引六岁儿童读本中义犬报答主恩的感
人故事)而提倡的义务,才开始变成对他们的一系列约束。长辈对
孩子说,“如此下去,世人会耻笑你”。规则很多,因时因事而异,大
多数规则与我们所说的礼节有关。这些规则要求把个人意志服从
于逐渐扩大的、对邻居、家庭及国家的义务。他必须自我抑制,必
须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债务”,并逐渐处于欠恩负债的地位,如果他
打算还清恩情债,就必须谨慎处世。
     这种地位的变化是把幼儿期进行的嘲弄方式以新的严肃认真
的态度传导给正在成长的少年男孩心中。到了八、九岁,孩子有时
就要受到家里人真正的排斥、打击。如果老师向家里报告说他不
听话或有不逊的举动,或者操行分不及格,家里的人便不理睬他。
假如店主人指责他做了某种淘气的事,那就意味着“侮辱了家庭名
声”,全家人都会批评指责他。我认识的两个日本人在十岁以前曾
经两次遭到父亲逐出家门,又因为羞耻,也不敢到亲戚家去。他们
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处罚。当时,这两个人都只好呆在外边的窝棚
里,后来被母亲发现,经母亲调解才得以回家。小学的高年级孩子
有时被迫关在家里“谨慎”,即“悔过”,专心致志地写日本人十分重
视的日记。总之,家里人都把这个男孩看作他们在社会上的代表。
小孩遭到了社会的非难,全家人就反对他。他违背了“对社会的情
义’,就别指望家庭的支持,也不能指望同年人的支持。他犯了错
误,同学就疏远他,他必须赔不是并发誓不再犯,否则伙伴们就不
理他。
     正如杰佛里·格拉所论述:“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从社会学角
度看来,上述种种约束达到了极不寻常的程度。在有大家族或其
它宗派集团活动的大多数社会中,当集团成员受到其它集团成员
的非难和攻击时,该集团一般均一致起而袒护。只要他继续得到
本集团的赞同,在必要时或者在遭到袭击时,他坚信能得到本集团
的充分支持,而敢于与本集团以外所有的人对抗。而在日本情况
则似乎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只有得到其它集团的承认,才能指望
本集团的支持。如果外部人不赞成或加以非难,本集团也会反对
他、惩罚他,除非他能使其他集团撤销这一非难或直到撤销这一非
难。由于这种机制,‘外部世界’赞同的重要地位也许是其他任何
社会不能相比的”。
   在这段年龄以前,女孩子的教育与男孩子的教育没有本质的
区别,只在细微末节上有点差异。女孩子在家里比兄弟受的约束要
多些,事情也要多做些,虽然小男孩有时也得看护婴儿。在接受赠
礼和关怀时,女孩子总得屈居末位。她们也不能象男孩子那样脾
气暴躁。但是,从亚洲少女来说,她们有惊人的自由。她们可以穿
鲜红的衣服,与男孩子一起在外面玩耍吵闹,而且常常毫不服输。
她在幼儿期也“不知耻”。从六岁起到九岁,她们逐渐懂得对社会
的责任,其情况和体验与男孩大致相同。九岁以后,学校就男女
分班,男孩子们逐渐重视新建立的男性团结。他们排斥女孩子,害
怕被人看见和女孩子说话。母亲也告诫女孩子不要与男孩子交
往。据说这种年龄的少女动辄忧郁寡欢,不喜外出,难于教育。日
本的妇女说这是“童欢”的终结。女孩的幼年期因被男童排挤而结
束。此后,多少年,她们的人生道路只能是“自重再自重”。这一教
导将永远持续,无论是订婚之时,还是结婚以后。
    男孩子在懂得“自重”和“对社会的情义”之时,还不能说已懂
得日本男子应负的全部义务。日本人说:“男童从十岁起开始学习
‘对名分的信义’。”这句话的意思当然是“义在憎恶受辱”。他还必
须学习这类规矩: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
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我并不认为他们的意思是要孩子学会在
遭受侮辱时进行反击。男孩子小时候就已经学会对母亲粗暴,与
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争相诽谤、抗辩,没有必要在十岁以后再学习怎
样攻击对手。然而,“对名分的情义”的规范要求十几岁的少年也
要服从其规定,从而把他们的攻击方式纳入公认的模式,并提供特
定的处理方法。如前所述,日本人往往把攻击指向自己而不是对
别人行使暴力。学童也不例外。
     六年制小学毕业后继续升学的少年(其人数约占人口的
15%,男童比例较高)立刻就进入激烈的中学入学考试竞争。竞争
涉及到每个考生和每门学科,这些少年也就马上要承祖“对名分的
情义”的责任。对于这种竞争,他们并无逐渐积累的经验,因为在小
学和家庭里都是尽量把竞争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这种突然而来的
新经验,使竞争更加激烈和令人担忧。普遍竞争名次,怀疑别人有
私情等等。但是,日本人在缅怀往事时谈得多的却不是这种激烈
的竞争,而是中学高年级学生欺侮低年级学生的习惯。高年级学
生对低年级学生颐指气使,想尽办法欺悔。他们让低年级学生表
演各种受捉弄的屈辱中英噱头。低年级学生一殷对此都十分憎恨。因
为,日本的男孩子是不会把这些事当作开玩笑的。一个男孩子被
迫在高年级学生面前奴额婢膝、四脚爬行,事后,他会咬牙切齿,策
谋报复。而且,由于不能立即报复,就更加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他
认为这事关系到“对名分的情义”,是道德问题。也许,几年之后,
他会利用家庭势力把对方从职位上拉下来;或者磨励剑术或柔道,
毕业之后在通衢大道上当众报仇,使对方出丑。总之,如果不能有
朝一日报此仇,就觉得“心事未了’。这正是日本人竞尚萝仇的一
个主要原因,
     那些没有升入中学的少年,在军队训练中也有同样的体验。在
平时,每四个青年便有一人被征当兵。而且,二年兵对一年兵的侮
辱,远比中学里高年级生欺悔低年级生更为厉害。军官对此毫不
过问,甚至士官也只是在特殊例外才干预。日本军队规范的第一
条就是,向军官申诉是丢脸的。争执都是在士兵之间自行解决。军
官认为这是“锻炼”部队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参与其事。二年兵把
上一年的积恨一古脑儿地向一年兵发泄,想方设法侮辱一年兵,以
显示他们受“锻炼”的水平。据说征集兵一旦接受了军队教育,往
往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真正黩武的国家主义者”。但是,这种变
化并不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极权主义国家理论的教育,也不是由于
被灌输了忠于天皇的思想,经受各种屈辱刺痛的体验是其更重要
的原因。在日本家庭生活中,受日本式教养并对“自尊”极其敏感
的青年,一且陷入这种环境,极易变成野蛮。他们不能忍受屈辱。
他们把这种折磨解释为排斥,这回就使他们自身变成精于折磨别
人的人。
    不用说,近代日本的中学及军队中上述事态之所以具有这种
性质,来自日本古老的嘲笑和侮辱习俗。日本人对这类习俗的反应
也并非中等以上学校和军队创造的。不难看出,在日本由于有“对
名分的情义”的传统规范,嘲弄行为的折磨人就比在美国更难忍
受。尽管受嘲弄的集团到时候会依次虐待另一个受难集团,但这
并不能防止那个被侮辱的少年千方百计要对虐待者进行报复,这
种行为方式和日本的古老模式也是一致的。在许多西方国家中,
找替罪羊来发泄积愤是常见的民间习俗,日本则不是这样。例如,
在波兰,一个新学徒或年轻的收割手被嘲弄以后,他不是向嘲弄者
泄恨,而是对下一代徒弟或收割手发泄。日本的少年当然也有用
这种方法消除怨恨的,但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直接复仇。被虐待者
必须直接报复虐待者才“感到痛快”.
   在战后重建日本的事业中,关怀日本前途的领导者们,对战前
日本成年学校和军队中这种侮辱青少年、戏弄青少年的习俗应当
给予特别注意。应当充分强调“爱校精神”,以至“老同学关系”,以
消除大欺小、高压低的习俗。在军队中必须切实禁止虐待新兵。虽
然老兵对新兵应当进行严格训练,正如日本各级军官一样,坚持严
格要求在日本不算侮辱,但嘲弄、虐待则是侮辱。在学校和军队
中,凡是上级生或老兵让下级生或新兵摇尾装狗、学蝉鸣、或者在
别人吃饭时间让他们“立大顶”,都必须受到惩罚。如果能有这种
变化,那对日本的再教育将比否定天皇的神格以及从教科书中删
除国家主义内容更加有效。
   少女不学习“对名分的情义”的准则,没有男童那种在中等学
校及军队训练中的体验,也没有类似的体验。她们的生活远比男
子平稳。自从她们懂事的时候起,她们就受到一种教育:无论什么
事情都是男孩当先,礼品、关怀,女孩都是没有份的。她们必须尊重
的处世规则是,不容许有公然表白自我主张的特权。尽管如此,她
们在婴幼时期也和男童一样享受了日本幼儿的特权生活。特别是
当她们还是幼女时,可以穿鲜红的衣物。长大成人后,那种颜色的
衣物就不能再穿了,直到第二个特权时期开始,即六十岁后才能再
穿。在家庭里,她们也象其兄弟一样,可以受到彼此不睦的母亲和
祖母双方的宠爱。另外,弟弟或妹妹总是要姐姐、也要家里的其它
人跟他“最亲”。孩子们要求与她同睡,以表示最亲。而且她常常
把祖母给予的恩惠分给两岁的幼儿。日本人不喜欢单独睡觉。夜
里,幼孩可以把被子紧挨着他喜欢的年长者。“你对我最亲”的证
据就是两个人的睡床紧挨在一起。九岁或十岁以后,女孩子被男
童的游戏伙伴排除在外了,但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她们
可以炫耀新的发型。十四岁至十八岁姑娘的发型,在日本是最讲
究的。她们可以穿上丝绸衣服,而以前只能穿棉布衣服。这时,家
里入也千方百计打扮她们,让她们更加漂亮。这样,女孩子也得到
了某种程度的满足。
   女孩子必须遵守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义务要她们自己直接
承担,无须父母强制。父母亲对女孩子的家长权不是通过体罚,而
是通过平静而坚定的期待,希望女儿按照要求来生活。下述事例
是这种教养方法的一个极端例子,值得加以引用,它说明了女孩子
所受的那种不甚严厉、似有特权的教养的特点,即一种无权威的压
力。稻垣银子从六岁起就由一位博学的儒者教授汉文经典:
   “整个两小时的授课,除了双手和嘴唇外,老师纹丝不动。我坐在老
师面前的榻榻米上,也得同样端坐,纹丝不动。有一次正在上课,不知什
么地方不合适,我稍微挪动了一下身子,屈起的双膝角度稍有偏移,老师
脸上立刻微露不满的惊憎神色。他轻轻地合上书、慢条斯理然而很严
峻地说:‘姑娘,你今天的心情显然不适合学习,请回房间好好思考思
考。’我小小的心灵差得无地自容,但毫无办法。我先向孔子像行礼,接
着向老师行礼道歉,然后毕恭毕敬地退出书房。我小心翼翼地来到父亲
跟前,跟平常课毕时那样向父亲报告。爸爸很吃惊,因为时间还未到。
他似乎不在意地说:‘你的功课学得这么快啊?’这句话简直就象是丧钟。
直到今天,想起这件事仍似有隐痛之感。”
  杉本夫人在另外一个地方描写她的祖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
日本父母态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
   “祖母态度安祥,她希望每个人都按照她的想法去作。既无叱责,也
无争辩,但祖母的希望象真丝一样柔软却很坚韧,使她的小家族保持着
她认为正确的前进方向。”
这种“象真丝一样柔软却很坚韧”的“希望”之所以能够收到
如此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每一种工艺和技术的训练都非常明
确。女孩子学到的是习惯,而不仅仅是规则。幼儿期的正确用箸,
进入房间时的姿态,以及成年后学习茶道和按摩,无一不是由长辈
手把手教,反复不断地练习,直至娴熟形成习惯。长辈们从不认为
孩子们到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学到”正确习惯。杉本夫人描写她
十四岁订婚后如何学习伺候未来的丈夫用餐。在此之前,她一次
也没见过未来的丈夫。丈夫在美国,她在(日本的)越后。可是,在
母亲和祖母的亲自监厨之下,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下厨做几
样据我哥哥说是松雄(未来的丈夫)特别爱吃的食品。我假想他就
坐在我身旁,我为他夹莱,并且总是劝他先吃。这样,我学习关心
未来的丈夫,使他感到愉悦。祖母、母亲也总是装做松雄就在眼前
似地问这问那。我也很注意自己的服饰和动作,好象丈夫真的在
房间里。如此这般,使我学会尊重丈夫,尊重我作为他妻子的地
位。”
   男孩子虽不象女孩子那么严格,也要通过实例和模仿接受细
致的习惯训练。“学了”习惯之后就不能有任何违反。青年期以
后,在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靠他自己的主动性。长辈
从不教他求爱的习惯。家庭禁止一切公开表现性爱的行动。而
且,九岁或十岁时起,没有亲属关系的男童与女孩之间就完全不同
席。日本人的理想是双亲要在男孩确实对性感兴趣之前,为他订
下婚约。因此,男孩接触女孩的态度最好就是“害羞”。农村的人
常常用这个话题取笑男孩子,使他们总是“害羞”。但男孩子仍然
设法学。过去,甚至最近,在偏僻的农村,许多姑娘,有时是大多
数,在出嫁之前就已怀孕。这种婚前的性经验是不属于人生大事
的“自由领域”。父母议婚时也不在乎这些事。但是今天,就象须
惠村一位日本人对恩布里博土讲的那样,甚至连女佣人都受到教
育,知道必须保持贞洁。进入中学的男孩子也严禁与异性有任何
交往。日本的教育和舆论都在竭力防止两性在婚前的亲密交往。
日本的电影把那些对年轻妇女随便表示亲眼的青年看作是“坏”青
年,而所谓“好”青年则指那些对可爱的少女,采取一种在美国人看
来是冷酷、甚至粗野态度的青年。对女人表示亲眼,就意味着这位
青年“放荡”,或者是追逐艺技、娼妇、咖啡女郎的人。到艺妓馆是
学习色情艳事的“最好”方法,因为“艺妓会教你,男人只需悠然旁
观。”他不用顾虑自己笨手笨脚,也不指望与艺妓发生性关系。但
是,日本青年能到艺妓馆去的人并不很多。多数青年是到咖啡馆
去看男人怎样亲昵女人。但是,这种观察与他们在其它领域的训
练不是同一类型。男童有很长时间担心自己笨拙。性行为是他们
生活中无需由值得信任的年长者亲手指导而学会的极少数领域之
一。有地位的家庭在年轻夫妇结婚时会交给他们《枕草子》和绘
有各种姿态的画卷。正如一位日本人说的:“看书就可以学会。好
比庭园布置,父亲并不教导如何布置日本式庭园,但你上了年纪就
会学会这种嗜好。”他们把性行为和园艺都看作到时候看书就会,
这很有趣,虽然日本大部分青年是通过别的办法学习性行为。但
不管怎么说,他们不是靠成年人的细致教导。这种训练上的差异
使青年深深相信,性属于另一领域,与人生大事无关,从而无需由
长辈亲自指教、严格训练以培养习惯。这是一个可以自行掌握以
求满足的领域,尽管他揣揣不安,常感迷惑。这两个领域有不同的
规则。男子结婚后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外面享受性的欢乐,这
样作毫不会侵犯妻子的权利,也不会威胁到家庭关系。
   妻子则没有同样的特权。她的义务是对丈夫保持忠贞。即使
被勾引,也只能偷偷进行,日本妇女很少能隐秘私恋而不被发现。
神经过敏或心绪不宁的妇女被说成患有“歇斯底里”。“妇女最常
受到的困难不是社会生活,而是性生活,很多精神不正常的妇女
以及大多数的歇斯底里(神经过敏、心绪不宁)患者,显然是由于缺
乏性协调。妇女只能靠丈夫随意来满足性欲。”须惠村的农民们
说,大多数妇女病“始于子宫”,而后蔓延至头部。丈夫如果只迷恋
其它女人,妻子就会求助于日本人通认的手淫习惯。自农村以至
高贵家庭,妇女都秘藏有用于这种事的传统器具。在农村,妇女如
果生过孩子,就可以相当随便地谈论性言行。在当母亲以前,关于
性的玩笑她一句也不说,当了母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玩
笑就充斥于男女混杂宴会之时。她们还会配合猥亵小曲的节拍,
扭腰摆臀,毫无顾忌地跳色情舞蹈,以飨座客。“这种余兴必定引
起哄堂大笑”。在须惠村,士兵服役期满回乡时,村里人都到村外
迎接。这时,妇女们女扮男装,互开下流玩笑,佯装要强奸年轻姑
娘。
   这样,日本妇女在关于性问题上也有某种自由,出身越是低
微,自由越大。她们一生在大部分期间必须遵从许多禁忌,但绝不
忌讳男女间事。在满足男人性欲时,她们是淫荡的;同样地,在满
足男人性要求时,她们又是克制性欲的。女人到了成熟年龄,就抛
开禁忌,如果出身低微,她的淫荡毫不逊于男人。日本人对妇女行
为端正的要求因年龄和场合而异,不要求一成不变的性格,不象西
方人,把妇女简单地分成“贞女”和“淫妇”。
   男人们也是既有时恣情放纵,也有时节制谨慎,视不同场合
而定。男人的最大乐趣是与男友一起喝酒,如有艺妓陪座则更惬
意。日本人乐于醉酒,没有必须节制饮酒的规矩。两三杯酒下肚
以后,就会解除平常严肃拘谨的姿态,喜欢相互倚躺,亲密无间。
醉酒者除极少数“难以相处的入”会发生吵闹以外,一般很少看见
粗暴行为或打架。除了在喝酒这种“自由领域”之外,日本人说,男
人决不能干别人讨厌的事。如果一个人在其生活的重要方面被人
指责为讨厌,那就是仅次于日本人常用的骂人话“马鹿”(混蛋)。
   从前所有西方人所描绘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都可以从日本
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这种育儿方式使日本人的人生观中具
有两面性,每一面都不应忽视。他们在幼儿期过的是有特权和娇
纵的生活,此后在接受各种训练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那种“不
知耻”年代的欢乐生活的记亿。他们无需为未来描绘天堂,因为,
他们过去普有过天堂。他们描绘童年时代时所用的是他们的术
语,说人性本善,众神慈悲以及作一个日本人无上光荣。这位他们
很容易把自己的道德建立在一种极端观念上,即认为人人身上都
有“佛种”(成佛的可能性),死后都能成神。这种观念使他们固执,
有相当自信,是愿意干起任何工作而不顾自己的能力是否差距很
远的思想基础,是使他们敢于坚持己见、甚至反对政府、以死力谏、
以证明自己正确的思想基础。有时,这种自信使他们陷入集体性
的狂妄自大。
   六七岁以后,“谨言慎行”、“知耻”,这类责任逐渐加在他们身
上,而且背后有强大的压力;如果有过错,家庭就会反对他。这种
压力虽非普鲁土式的纪律,但却无法逃避。在具有特权的幼儿时
代,有两件事情为这种必须履行义务奠定了基础:一件是父母固执
地训练其便溺习惯和纠正各种姿式;另一件是父母常常嘲弄孩子,
吓唬说要遗弃他。这些幼年时代的经验使孩子们有所准备,能够
接受严格的约束,以免被“世人”耻笑、遗弃。他要抑制幼儿时期无
拘无束、公开表达的那些冲动。那些冲动并不是不好,只是因为已
不合时宜了。他现在正进入严肃的生活。随着童年特权的逐渐遭
受否定,他被允许享受成人的更大享乐,但幼年时代的那些经验决
不会真正消失。他们的人生哲学随时从童年吸取经验。他承认
“人情”,这也是回复到幼时的经验。整个成年期间,在其生活的
“自由领域”内,他又重新体验幼年时代。
   日本儿童生活有一个显著的连续性联结其前期和后期,这就
是取得伙伴的承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一点,而不是绝对
的道德标准,深深扎根于儿童心中。在儿童时代的前期,当他长大
到会向母亲撒娇时,母亲就把他放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他就会计较
自己与兄弟姐妹们所得点心的多少,以判断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
地位。他能敏感地察觉遭到冷淡,甚至会问姐姐:“你是不是最疼
爱我?”在童年的后期,他日益要放弃个人的满足,其补偿是得到
“世人”的赞许和接纳,其惩罚则是遭“世人”的讥笑。这当然是大
多数文化对教育儿童所施加的压力。但在日本,这种压力则特别
沉重。被“世人”抛弃,这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是母亲嘲弄威胁
要丢弃他。因此,在他整个一生中,被伙伴排斥比挨打还要可怕。
他对嘲笑和排斥的威胁异常敏感,即使仅浮现在脑中也感到可怕。
实际上,由于日本社会很少可能保持秘密,“世间”对一个人的所作
所为几乎巨细皆知,如果不同意,就可能把他排斥掉,这绝不是主
观想象。何况日本的房屋结构,薄薄的板壁既不隔音,白天又敞
着。因此,没有能力修筑围墙和庭院的人家,私生活就完全亮在外
面。
   日本人使用的某些象征,有助于了解因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
而造成的两面性格。幼年期建立的一面是“不知耻的自我”。这使他
们成年后不免常对镜自照,以窥测自己还保存多少儿时的天真。他
们说,镜子“反映永恒的纯洁”,既不会培养虚荣心,也不会反映“妨
我”,而是反映灵魂的深处。人会从中看到自己“不知耻的自我”。
在镜子中,他把自己的眼睛看作是灵魂之“窗”,这有助于使他作为
一个“不知耻的自我”而生活。他在镜子中看到理想的父母形象。
据说颇有人为此而镜子不离身。甚至有人在佛坛上放一面特别的
镜子,以静观自身,反省自己的灵魂。他“自己祭自己”’“自己拜自
己”。这虽然不寻常,但并不费事。因为所有家庭的神龛上都放有
镜子作为神器。战争期间,日本的广播电台曾特意播送过一首歌,
赞扬几位女学生自己掏钱买一面镜子放在教室里;人们毫不认为
这是虚荣心的表现。而说这是她们心灵深处重新焕发的,为沉毅
的目标而献身的精神。对镜自照是一种测试精神高尚的外观活
动。
   在孩子心目中培植“观我”观念以前,日本人就已发生对镜子
的感情。他们照镜时并未看见“观我”,但镜中所反映的自我恰如
他们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自然是善良的,无需用“耻”来开导。他
们赋予镜子的这种象征性也成为自我修养以求“圆熟”的基础。在
这种自我修养中,他们坚持不懈地消除“观我”,以求复归儿时的直
率天真。
   尽管幼儿期的特权生活对日本人有各种影响,但他们并不认
为童年后期以耻感为道德基础的各种约束纯粹是剥夺特权。如
前所述,自我牺牲是基督教的概念之一,日本人则常常攻击这种
看法,否认所谓他们牺牲自己的观念。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们也说是“自觉自愿”为“尽忠”、“尽孝”或为“情义”而死,并不认
为属于自我牺牲的范畴。他们说,这样自愿死去正是达到他所要
达到的目标。否则就是“犬死”,意思是无价值的死。在英语中,
“dog's death”是指穷愁潦倒而死,日本人不是这个意思。至于那
些不甚极端的行为,在英语中也称作self—sacrificing(自我牺牲),
日语中则属于“自重”范畴。“自重”常常意味着克制,克制与自重具
有同等价值。大事业只有克制才能做到。美国人强调,自由是实现
目标的必要条件,生活体验不同的日本人则认为仅此是不够的。
他们认为克制才能使自我更有价值,这种观念是他们道德律的一
个主要信条,否则,他们怎能控制那种充满冲动的危险的自我?这
些冲动是有可能冲出来掐乱正常生活的!正如一位日本人所说:
   “经年累月,漆坯上的漆层涂得越厚,作出来的漆器就越贵重。一个
民族也同样如此。……人们讲到俄罗斯人时说:‘剥开俄罗斯人的外表,
出现的是鞑靼人’;对于日本人,人们也可以说,‘剥掉日本人的外皮,除
掉它的漆层,露出来的是海盗’。但请不要忘记:日本的漆是珍品,是制
作工艺品的材料。它不是掩盖暇疵的涂料,没有丝毫杂质,至少与坯质
同样精美。”
   使西方人感到诧异的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是日本儿童教
养的不连贯性造成的。他们深深地记得有这样一个时期,那时他
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是神,可以纵情您意,甚至可以恣意攻击别
人,似乎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这种记忆虽然几经涂饰,仍然留
存意识深处。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既可以
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一变而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
既可以沉缅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而承受极端的义务。谨
慎的教育往往使他们行动怯懦,但他们却又能勇敢得近于鲁莽。在
等级制下他们可以表现出极为驯服,但却又很不轻易接受上级的
驾驭。他们非常殷勤有礼,但却又保留着傲慢不逊;在军队里,他
们可以接受盲从的训练,但却又顽固不易驯服;他们是坚定的保守
主义者,但却又很容易被新的方式所吸引;他们曾经学习中国习
俗,继而又吸取西方学说,这就是证明。
   日本人性格的二元性造成种种紧张。对这种种紧张,日本人
的反应并不一样。虽然每个人都要对同一个基本问题作出自己的
决定,即如何协调儿时那种纵情无虑、处处受人宽容的经验与后来
生活中那种动辄关系到自身安危的种种束缚,许多人都感到难以
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人象道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地约束自己的生
活,唯恐纵情无虑会与实际生活发生冲突。正因这种纵情无虑并
不是幻想,而是确曾有的经历,这种恐惧也就更加严重。他们态度
超然,墨守自己所制定的规则,并由此认为自己就是能发号施今的
权威。有些人则更加意识分裂。他们害怕自己心中郁积的反抗情
绪,而以表面的温顺来加以掩饰。他们把思虑耽溺于日常琐事,以
防止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情。他们每天只机械地演习那些基本上
毫无意义的生活常规。另有些人,由于对儿时生活感情更深,长大
成人后面临社会对他们的一切要求,感到严重焦虑。他们试图更
加依赖别人,但年龄已不允许。他们感到任何失败都是对权威的
背叛,从而动规陷入紧张激动,几不能以常规处理的意外情况都使
他们感到恐惧。
   以上就是日本人在极度担心遭受排斥或非难时所面临的特殊
危险。如果不是感到过度压力,他们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既享受生
活乐趣,也能保持幼年所培育的注意不刺伤他人的情感。这是相
当了不起的成功。他们的幼年时代使他们具有了自信。罪感意识
尚未形成沉重负担。后来所受的各种束缚是为了与伙伴协调一
致,义务也是相互的。尽管在某些事情上,个人愿望会受到他人的
干涉,但在一些规定的“自由领域”中,感情冲动仍可得到满足。日
本人一向以陶情于自然乐趣而闻名,诸如观樱、赏月、赏菊、远眺新
雪,在室内悬挂虫笼子以听虫鸣,以及咏和歌、排句,修饰庭院、插
花、品茗等等。这些绝不象一个深怀烦恼和侵略心理的民族所应
有的活动。他们在追逐享乐时也并非消沉颓废。在日本还未从事
那种不幸“使命”以前的幸福时代里,农村闲暇生活的活泼愉快,工
作时的勤劳奋勉绝不逊于现代任何民族。
   但是,日本人的自我要求却非常之多。为了避免遭受世人疏
远和毁谤等重大威胁,他们必须放弃刚刚尝到甜头的个人乐趣。在
人生重大事情上他们必须抑制这些冲动。极少数违背这些规矩的
人甚至将有丧失自尊的危险。自尊(自重)的人,其生活准绳不是
明辨“善”、“恶”,而是迎合世人的“期望”,避免让世人“失望”,把自
己的个人要求埋葬在群体的“期望”之中。这样的人才是“知耻”而
谨慎的善人,才能为自己的门庭、家乡和国家增光。如此产生的紧
张感非常强烈,表现为一种巨大力量,使日本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
一大强国。但对于个人,这种紧张感则成了沉重负担。人们高度
紧张,唯恐失败,唯恐自己付出巨大牺牲从事的工作仍不免遭人轻
视。有时他们会爆发积愤,表现为极端的攻击性行动。他们被激
起进行攻击之时,并不是象美国人那样出自自己的主张或自由受
到威胁,而是因为察觉到自己受到侮辱或诽谤。这时,他们那危险
的自我,如果可能,就会向诽谤者发泄;如不可能,就向自己发泄。
   日本人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们自愿放弃
了各种最基本的自由。这些自由,美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犹如呼吸
空气。我们必须切记,战败以来,日本人正在追求民主。一旦他们
能够率宜而无顾虑地恣意行动,他们将会何等狂喜!杉本夫人曾
经出色地描述过她在东京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时能够随意种花
植树的喜悦心情。老师分配给每个女学生一块园圃并供给所需的
种子。
   “这块可以随意种植的园圃赋予我一种关于个人权利的全新感觉。
……人的心中能有这种幸福感,这件事本身就使我惊异。……我这种
人,从不违背传统,从不站污家名,从不惹父母、老师、邻居生气,从不损
害世上任何事物,现在竟然也能自由行动了。”
  其他女学生都种花,而她却打算种马铃薯。
     “谁也不理解这种近乎荒谬的行为给我以莽撞自由的心情,自由之
神在叩我的心扉。”
  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家花园中有一块土地特意让它荒芜以保持天然野趣。但又总有
人修剪松枝,整饰树篱。每天早晨艺大爷还要清扫石阶,把松树下那块
地方扫干净,然后把从林中采来的嫩绿松针细心撤在上面。”
   这种伪装的天然野趣对杉本夫人来说,就是她被教训的那种
伪装的意志自由的象征。这种伪装在日本随处可见。日本庭园中
一半埋在地下的巨石都经过精心挑选,从别处运来,并以小石块铺
底。巨石的布置要与流泉、屋宇、矮丛、树木相衬。菊花也是盆栽,
准备参加每年到处都要举办的菊展。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的细
心修整,并且常用看不见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其形姿。
   杉本夫人有幸摘掉了菊花上的这些细线圈,这时,她的激动心
情是欢悦而纯真的。盆栽的菊花,其花瓣一直受入摆弄,一旦回复
自然,就显出满心欢悦。但是,今天,在日本人中,不考虑他人的期
望,对“耻”的压力提出怀疑,这种自由可能破坏他们生活方式的微
妙平衡。在新的局面下,他们必须学习新的制约方式。变化是要
花费代价的。建立新观点和新道德是不容易的。西方人不能设想
日本人会立即采用新道德,并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但也不应
以为日本最终不会建立一套比较自由、比较宽容的伦理规范。生
活在美国的“二世”日本人已经没有日本道德的知识和实践,他们
的血液中也丝毫不存在要墨守其父母出身国日本习惯的东西。同
样,生活在日本国的日本人,也有可能在新时代里建立起一种不要
求过去那样自制义务的生活方式。菊花完全可以摘除金属线圈,
不经人工摆布而照样秀丽多姿。
   在转入扩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时期,日本人或许可以借助两三
种古老的传统而保持平稳。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负责”精神,亦印
他们所说的自己负责擦掉“身上的锈”。这一形象的语言把身体比
作刀,正如佩刀者有责任保护刀的光洁,人也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
负责。他必须承认并接受由于自己的弱点、不坚定和无效性而产
生的一切自然后果。在日本,对自我负责的解释远比自由的美国
更加严格。在这种意义上,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
我负责者的比喻。在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这种德性将起着最有
效的平衡轮的作用。而且,日本的儿童教养和行为哲学已使自我
负责的德性深入人心,成为日本精神的一部分。现在日本人已经
在西方意义上提出了“放下刀”(投降),但在日本意义上,他们仍将
继续努力关注如何才能使心中那把易被锈蚀的刀保持光洁。就他
们的道德术语而言,这把刀是一种即使在自由、和平世界也能保存
的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0 18: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美国人有充分理由对其战胜以来在管理日本方面所发挥的作
用感到自豪。美国的政策是8月29日通过电台发布的国务院、陆
军部、海军部的联合指令,并由麦克阿瑟元帅卓越地付诸实施的。
但是,引以自豪的理由却往往被美国报刊、电台中的党派性的赞扬
或批评而弄得暖昧不明,只有极少数对日本文化有足够了解的人
才能明确既定政策的恰当与否。
   日本投降时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占领的性质。战胜国是应该利
用现存政府,甚至包括天皇,还是应该把它废弃?是否应在美国军
政府官员指挥下管理每个县市的行政?对意大利和德国的占领方
式是在每个地区设立A.M.G.(盟军军政府)总部,作为战斗部
队的一部分,把地方行政权掌握在盟军行政官员手中。战胜日本
时,太平洋区域的A.M.G.官员仍然预计日本也将建立这种统
治体制。日本人也不知道他们还能保留多少行政方面的职责。波
茨坦公告上只是说:“日本领土上经盟国指定之地点必须占领,以
确保吾人于兹所示之根本目标,”以及必须永久排除“欺骗及错误
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威权及势力。”
   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向麦克阿瑟将军发出的联合指
令,对上述各节作出了重大决定,并获得麦克阿瑟将军司令部的全
面支持。日本人将负责本国的行政管理和重建工作。“只要能促
进满足美利坚合众国之目标,最高司令官将通过日本国政府的机
构及包括天皇在内的诸机关行使其权力。日本国政府将在最高司
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的指令下,被允许就内政行使政府的正常职
能。”因此,麦克阿瑟的对日管理与盟军对德或对意的管理有相当
大的区别。它纯粹是一个最高司令部自上而下地利用日本各级官
僚机构。最高司令部的通告发给日本帝国政府,而不是发给日本
国民,或某些县市的居民。它的任务是规定日本国政府的工作目
标。如果某位日本内阁大臣认为不可能实施,则可提出辞职,但如
果他的建议正确,也可以修改指令。
   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措施。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
一政策的好处十分明显。正如当时希德林将军(General Hilldring)
所说:“利用日本国政府这种占领方式所取得的好处是巨大的。如
果没有日本国政府可资利用,我们势必要有直接运转管理一个七
千万人口国家所必需的全部复杂机构。他们的语言、习惯、态度与
我们都不同。通过净化并利用日本国政府,我们节省了时间、人力
和物力。换言之,我们是要求日本人自己整顿自己的国家,而我们
只是提供具体指导。”
   当这一指令在华盛顿制定之时,许多美国人仍在担心日本人
也许会采取倔傲和敌对态度,一个怒目而视、伺机报复的民族将消
极抵制一切和平计划。后来证明这些担忧并未成为事实。其原因
主要在于日本的特殊文化,而不在于有关战败民族和战败国的政
治、经济等一般真理。也许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象日本这样顺利地
接受这种信义的政策。在日本人看来,这种政策是从严酷的战败
现实中排除屈辱的象征,促使他们实行新的国策,而他们能够如此
接受,恰在于特异文化所形成的特异性格。
   在美国,我们曾不断争论媾和条件的宽严,但真正的问题并不
在于宽严,而在于严如其分,恰足以摧毁传统的、危险的侵略性模
式,建立起新的目标。至于选择何种手段则应根据该国国民的性格
和传统的社会秩序而定。普鲁士的权威主义不仅在家庭生活中,而
且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对德国制定某种媾和条
件。明智的媾和条款对日本应该不同于对德国。德国人不象日本
人,他们不认为自己对社会和历史欠恩情,他们努力奋斗,不是为
了偿还无穷的债务或恩情,而是避免沦为牺牲者。父亲是一个权
威人物,如同其他占据高位的人一样,按德国人的说法,是“强迫别
人尊敬他”的人。是他,得不到尊敬就不舒服。在德国人的生活
中,每一代儿子在青年时期都反对权威的父亲,然而他们长大成人
后,与父母一样,最终还是要屈服于单调无味、没有激情的生活。
一生之中的最高峰是青年叛逆的狂飙年代。
   日本文化中的问题并不是极端的权威主义。几乎所有西方的
观察者都认为,日本的父亲对孩子的关怀和钟爱在西方似乎很难
见到。日本的孩子认为与父亲有某种真正的亲爱乃是当然的,而
且公开夸耀自己的父亲,因此,父亲只要稍许改变一下声调,孩子
就会按父亲的愿望行事。但是,父亲决不是幼儿的严师,青年时
期也绝不是反抗父母权力的时期。相反,孩子进入青年时期就在
世人判断面前成为一位家庭责任的驯服代表。日本人说,他们
尊重父亲是“为了学习”,“为了训练”,也就是说,父亲作为尊敬的
对象,乃是等级制和正确待人接物的超人格象征。
   儿童早期在同父亲接触中学到的这种态度成为整个日本社
会的一种模式。位居等级制上层而受到最高崇敬的人,其自身并
不掌握专断权力。在等级制中居于首脑地位的官员并不行使实
权。上自天皇下至底层都有顾问和隐蔽势力在背后操纵。黑龙
会式的超国粹团体的一位领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对东京一
家英文报纸记者的谈话,最确切地说明了日本社会的这一侧面。
他说:“社会(当然是指日本)是一个三角,它被大头针固定住一
角。”换句话说,三角形在桌面上,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大头针
则是看不见的。三角形有时往右偏,有时往左偏,但都是围绕着一
个隐蔽的轴而摆动。借用西方人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凡事都要用
“镜子”来反映。力求专制权力不要露在表面,一切行动都显示对
象征性地位的忠诚的姿态,这个象征性地位则经常不行使实权。
日本人一旦发现那被剥掉假面具的权力的泉源时,他们就认为它
是剥削,是与他们的制度不相称的,如同对高利贷者和暴发户的看
法一样。
   正由于日本人这样观察他们的社会,因此,他们能够反抗剥削
和不义而不会成为革命者。他们并不打算破坏他们的社会组织。
他们可以象明治时代那样实现最彻底的变革,而毫不批判其制度
本身。他们把这种变革称之为“复古”,即回到过去。他们不是革
命者。在西方的著述家中,有的寄希望于日本在意识形态方面掀
起群众运动,有的夸大了战争期间日本地下势力并指望他们能在
投降前夕掌握领导权,还有的预言激进政策将在战后的选举中获
胜,但他们都严重地错误估计了形势。保守派的首相币原男爵
1945年10月组阁时发表的下述演讲最准确地表达了日本人的想
法。
   “新的日本政府具有尊重全体国民意愿的民主主义形态……。我国
   自古以来,天皇就把自己的意志作为国民的意志。这就是明治天皇宪法
   的精神,我所讲的民主政治可以认为正是这种精神的真正体现。”
   对民主做如此解释,在美国读者看来,简直毫无意义。但是,
在这种复古解说的基础上,日本无疑将比立足于西方意识形态更
易于扩大国民的自由范围,增进国民的福利。
   当然,日本将试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但是,西方的制度,正
象在美国那样,并不能成为改善世界的可资信赖的工具。普选和
由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虽能解决许多问题,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
困难。当这些困难持续下去时,日本人就会修改我们所赖以实现
民主的方式。那时,美国人将愤然宣称这场战争白打了。我们相
信我们的办法是最好的。但是,充其量而言,普选在日本重建和平
国家的过程中至多只能占次要地位。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试行第
一次选举以来,日本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当时所记述的那些传统困难今后还会重复。
   “在牺牲了许多生命的激烈选举战中,确实丝毫不存在个人的仇恨。
议会中的激烈论战、以至使用暴力,往往使外人惊愕,但它很少属于个人
之间的对抗。政争并非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藩阀之间、党
派之间利害的的斗争。而且,每一个藩阀或党派的热诚追随者对新的政
治只理解为新的战争——一种忠于领袖利益的斗争。”
   在较近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选举中,农村人投票之前总是
说:“洗好脑袋准备砍头。”这句话把选举战比作过去有特权的武土
对平民的攻击。直至今日,日本选举所包含的意义与美国仍然不
同,不论日本是否推行危险的侵略政策,情况都是如此。
   日本赖以重新建设一个和平国家的真正力量在于日本人敢于
承认他们过去的行动方针“失败了”,从而把精力转向另一方面。日
本有一种善变的伦理。他们曾试图通过战争赢得它在世界上的
“适当地位”,结果失败了。于是,他们就可以抛弃这种方针。因为
他们以往所接受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改变方向。怀抱更加绝对性伦
理观的民族总是相信自己是在为原则而战,他们在向胜利者投降
时会说:“我们失败了,正义也就不存在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求继
续努力使“正义”在下次获胜。或者,他们承认自己犯了罪,进行忏
侮。日本人则不是这样。投降后的第五天,当时美军尚无一兵一
卒登陆,东京的一家大报《每日新闻》即已著文评论战败及其所
带来的政治变化。它说:“然而,这对最终解救日本是大有好处
的。”这篇社论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不忘日本彻底地失败了。既然企
图单凭武力来建设日本的努力已彻底失败,今后就必须走和平国
家的道路。另一家东京大报《朝日新闻》也在同一星期发表文章,
认为日本近年来“过份相信军事力量”是日本国内外政策中的“重
大错误”,说“过去的态度使我们几乎一无所获而损失惨重,我们必
须抛弃它采取扎根于国际协调与爱好和平的新态度”。
   西方人认为这种转变是原则性的转变,因而心怀疑虑。但这
却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完整的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上是这样,在
国际关系上也是这样。日本人采取某种行动方针而未能达到其目
标时,便认为是犯了“错误”。如果失败,他们就把它作为失败的方
针而予以抛弃,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固守失败的方针。日本人常
说:“噬脐莫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们普遍认为军国主义是争
取全世界尊敬的手段,是一种靠武力猎取的崇拜。他们忍受了这一
纲领所要求的一切牺牲。1945年8月14日,日本最神圣的发言
者天皇向他们宣布日本已经失败。他们接受了战败所包括的一
切。这意味着美军要占领日本,于是他们欢迎美军;这意味着皇国
侵略企图的失败,于是他们主动考虑制定一部摈弃战争的宪法。日
本投降后的第十天,《读卖报知》以《新艺术与新文化的起步》为题
发表社论,其中写道:“我们必须坚定地相信,军事的失败与一个民
族的文化价值是两回事,应当把军事失败作为一种动力。……因
为,只有这种全民族失败的惨重牺牲,才能使日本国民提高自己的
思想;放眼世界,客观而如实地观察事物。过去一切歪曲日本人思
想的非理性因素都应通过坦率的分析而予以消除。……我们需要
拿出勇气来正视战败这一冷酷的现实。但我们必须对日本文化的
明天具有信心。”这就是说,他们曾试行一种行动方针而失败了,现
在,他们将试行一种和平的处世艺术。日本各家报纸的社论都反
复强调:“日本必须在世界各国中得到尊重。”日本国民的责任就是
要在新的基础上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些报纸的社论不单是少数知识分子阶层的心声。东京街头
及僻远寒衬的一般民众也同样在大转变。美国占领军简直不相信
如此友好的国民就是曾经发誓要用竹枪死战到底的国民。日本人
的伦理中包含的许多东西是美国人所排斥的,但是,美国占领日本
期间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异质的伦理也包含有许多值得赞扬的方
面。
   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美国对日管理,承认了日本人改变航
程的能力。它没有采用令人屈辱的手段来阻碍这一进程。如果我
们按照西方的伦理把这种手段强加给日本,在文化上也许是能够
接受的。因为根据西方的伦理信条,侮辱和刑罚是使做过坏事的
人认识其罪孽的有效的社会手段。这种自我认罪是重新做人的第
一步。如前所述,日本人对此则看法不同。按照他们的伦理,一个
人必须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过错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会使
他确认不再这样去做。这些自然后果也可能包括总体战的失败。
但是,日本人对这些情况并不视为屈辱而憎恶。按照日本人的说
法,某人或某国对他人或他国进行侮辱,是采用诽谤、嘲笑、鄙视、
侮蔑以及揭露其不名誉等手段。日本人如果认为受到侮辱,那么
复仇就是一种道德。尽管西方的伦理如何强烈谴责这种信条,美
国占领的有效性却取决于在这一点上的自制。因为,日本人非常
憎恶嘲笑,认为这与投降而带来的必然后呆,包括解除军备,负担
苛刻的赔偿义务等等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曾战胜过一个强国。在敌国最终投降,而且日本认为它
并未嘲笑过日本时,日本作为战胜者,曾谨慎地避免侮辱失败的敌
人。1905年俄军在旅顺口投降时,有一张日本妇孺皆知的著名照
片。照片上:战胜者和战败者的区别只是军服不同,俄国军人并没
有解除武器,依然佩带着军刀。据日本人流传的著名故事说,当俄
军司令官斯提塞尔将军表示同意日方提出的投降条件时,一位日
本大尉和一名翻译带着食品来到俄军司令部。当时,“除了斯提塞
尔将军的坐骑以外,所有军马已全被宰杀吃掉。因此,日本人带来
的五十只鸡和一百个生鸡蛋受到了由衷的欢迎”。次日,斯提塞尔
将军和乃木将军如约会见。“两位将军握手,斯提塞尔将军赞扬日
本军队的英勇……,乃木将军则称颂俄军长期的坚强防御。斯提
塞尔将军对乃木将军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两个儿子表示同情。……
斯提塞尔将军把自己心爱的阿拉伯种白马送给了乃木将军。乃木
将军说,虽然极其希望从阁下手中得到这匹马,却必须首先献给天
皇陛下。他相信这匹马一定会下赐给他。他许诺,如果那样,他一
定要象爱护自己的爱马那样加意爱护它。”日本人都知道,乃木
将军为斯提塞尔将军的爱马在住宅前院建了一所马厩。据描述,
它比乃木将军自己的住房还要讲究,将军死后,成为乃木神社的一
部分。
   有人说,日本人自上次俄国投降后性格已完全改变,比如,他
们在菲律宾的肆意破坏和残暴是世界周知的。不过,对于象日本这
样极易随着情况而改变道德标准的民族而言,上述结论未必是必
然的。首先,敌军在巴丹战役之后并没有投降,只有局部地区投降
了。后来,菲律宾的日军虽然投降了,日军仍在战斗。第二,日本
人从未认为俄国人在本世纪初曾经“侮辱”过他们。与此相反,二
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所有日本人几乎都认为美国的政策是“蔑
视日本”,或者用他们的话说是“根本瞧不起日本”。他们对排日的
移民法、对美国在朴茨茅斯和约及第二次裁军条约中扮演的角色
就是这样反应的。美国在远东经济中影响的扩大以及我们对世界
上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态度也促使日本人采取了同样的反应。因
此,日本对俄国的胜利和日本在菲律宾对美国的胜利,显示了日本
人行为的明显对立的两面性格:受过侮辱时是一面,否则是另一
面。
   美国取得最后胜利使日本人所处的环境再次发生了变化。如
同日本人生活中的通例一样,他们的最终失败使他们放弃了前此
所采取的方针。日本人这种独特的伦理观,使他们能够自行涤除
积垢。美国的政策和麦克阿瑟将军的对日管理没有增添需要清洗
的新的屈辱。他们只坚持那些在日本人看来仅属于接受战败“当
然结果”的事情,这种做法显然奏了效。
   保留天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件事处理得很好。天皇先
访问麦克阿瑟将军,而不是麦克阿瑟将军先访问天皇,这件事给日
本人上了一次生动的课,其意义是西方人难以估计的。据说,在建
议天皇否认神格时,天皇曾提出异议,说让他抛弃他本来就没有的
东西,感到很为难。他真诚地说,日本人并未把他看作西方意义上
的神。但是麦克阿瑟司令部劝他说,西方人关于天皇仍在坚持神
格的想法将影响日本的国际声誉。于是天皇强忍这种为难,同意
发表否认神格的声明。天皇在元旦发表了声明,并要求把世界各
国对此事的评论全部译给他看。读了这些论评后,天皇致函麦克
阿瑟司令部表示满意。外国人在此以前显然不理解,天皇对发表
声明一事感到高兴。
   美国的政策还允许日本人得到了某种满足。国务院、陆军部、
海军部三部联合指令上明确写道,“对于在民主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劳动、工业、农业诸团体,‘应鼓励其发展并提供便利。”日本工人在
许多产业中组织起来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积极活动
的农民组合也重新抬头。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他们能够主动地努
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日本在这次战争后果中有所收获
的证明。美国一位特派记者告诉我,东京一位参加罢工者盯着美国
士兵喜气洋洋地说:“日本‘胜利’了!是吗?”今天日本的罢工与战
前日本的农民起义很相似,那时农民请愿常因年贡、赋役过重,妨
碍正常生产。它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不是企图变革制
度本身。今天,日本各地的罢工也没有降低生产。罢工者喜欢采
取的办法是由工人“占领工厂,继续工作,增加生产,使经营者丢
脸。在三井系统一家煤矿中,‘罢工’的工人把管理人员全部赶出矿
井,把日产量从250吨提高到620吨。足尾铜矿的工人在‘罢工’
中也增加了生产,并把工资提高了两倍。”
   当然,不论管理政策如何具有好意,战败国的行政总是困难
的。在日本,粮食、住宅、国民再教育等问题必然很尖锐。假如不
利用日本政府的官员,问题势必同样尖锐。军队复员是美国当局
在战争、结束前非常担忧的一个大问题,由于保留了日本官员,这个
问题的威胁显然减轻了,但也并不容易解决。日本人深知这种困
难。去年秋天,日本报纸以同情的语气讲到,对于那些历尽艰辛而
战败的日本土兵,战败这杯苦酒该是多么难喝。报纸请求他们不
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一般地说,遣返军人表现了相当正
确的“判断”,但失业和战败也使其中一些人参加了追逐国家主义
目标的旧式秘密结社。他们动规对他们现在的地位感到愤慨。日
本人已不再赋予他们昔日那种特权地位。以前,伤残军人身穿白
色衣服,街上行人遇见时都要行礼。入伍时衬里要开欢送会,退伍
要开欢迎会,款以美酒佳看,伴以美女歌舞,士兵坐在首席。如今
复员军人根本得不到那种优厚待遇。只有家里人安置他们,如此
而已。在许多城市及村镇,他们受到冷遇。了解了这种骤然变化
对日本人是多么苦痛,你就不难想象,这些军人多么喜欢与旧日同
伙相聚,缅怀过去那种日本名誉寄托给军人的时代了。而且,他的
战友中可能有人告诉他,有些幸运的日本军人已经在爪哇、山西、
满洲与盟军作战。他们会说:为什么要绝望?他将再度打仗!国家
主义的秘密结社在日本早就存在。这些团体要“洗刷日本的污
名”。那些因复仇宿愿未了,而感到“世界不平衡”的人极可能参加
这种秘密团体。这类团体如黑龙会、玄洋社等使用的暴力,在日本
的道德中是“对名分的情义”,是允许使用的。为了消灭这种暴力,
今后若干年内,日本政府还必须继续以往长时期的努力,即强调
“义务”,而贬抑对名分的“情义”。
   因此,仅仅号召(不要)“判断”(错误)还不够,还必须重建日本
的经济,使目前二、三十岁的人有生活之路,能“各得其所”。必须
改善农民的状况。每当经济不景气,日本人就回到农村故乡。但
很多地方土地狭小,加上债务重负,很难养活众多的人口。工业也
必须开始发展。因为,反对平分遗产的情绪十分强烈,只有长子能
够继承遗产,其它幼子只能到城市去寻找机会。
   日本人今后无疑要定漫长的困难道路。但是,如果国家预算
不列重整军备的费用,他们就有机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珍珠
港事件前大约十年间,日本岁入的一半花在军备及维持军队上。这
样的国家如果停止这类支出并逐步减轻取自农民的租税,是有可
能为健全的经济建立基础的。如前所述,日本农产品的分配是耕
种者得60%,其余40%用于支付租税及佃租。这与同是种稻国的
缅甸、暹罗相比情况大不相同,那些国家传统的分配方式是90%
留给耕种者。日本耕种者所交纳的巨额税金归根结底是用来支付
军费的。
   今后十年期间,欧洲或亚洲任何不扩充军备的国家,都将比搞
军备的国家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这类国家可以把财富用来建设
健全、繁荣的经济。在美国,我们在推行亚洲政策及欧洲政策时几
乎未注意这种情况。因为我们知道,我国不会因国防计划的巨大
费用而陷入贫困,我国没有蒙受战争灾祸。我们不是以农为主的
国家,我们的重大问题是工业生产过剩。我们的大量生产和机械
设备已如此完善,若不从事大规模军备、奢侈品生产、福利事业及
研究设施,我们的人就将失业。盈利投资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其
它国家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便西欧也很不同。德国尽管要负担巨
大的赔偿,但因不能重新武装,在今后十年左右,如果法国推行扩
充军备政策,那么德国就有可能建设起法国所不能做到的健全而
繁荣的经济基础。日本也将利用同样的优势超过中国。中国的当
前目标是军事化,而其野心得到美国的支持。日本的国家预算中
如果不包含军事化目标,它将在不远的将来奠定繁荣的基础,并成
为东方贸易中的主角。它的经济将建立在和平利益的基础上,并
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各国中获得有声誉
的地位,如果美国能利用其势力支持这项计划,将对日本是很大的
帮助。
   想用命令方式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日本,美国作不到,任何外
国也作不到。不论在哪一个被统治国家,这种办法从未成功。任
何外国都不能强迫一个具有不同习惯和观念的民族按照外国的模
式去生活。法律不能使日本人承认选举出来的人们的权威,不能
使他们无视其等级制中的“各得其所”。法律也不能使他们具有我
们美国人所习惯的那种自由随便的人际交往、自我独立的强烈要
求,以及自行选择配偶、职业、住宅和承担各种义务的热情。但是
日本人已明确认为需要向这个方向改变。日本投降后,他们的为
政者说,日本必须鼓励男女国民掌握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良
心。他们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每个日本人心里都明白,他们已在怀
疑“耻”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而希望在同胞中发展新的自由,亦即
从对“社会”谴责和追究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这也是因为,不论如何心甘情愿,日本的社会压力对个人要求
太苛刻了。社会压力要求他隐蔽个人感情、抛弃个人欲望、而以家
庭、团体或民族代表的身份面对社会。日本人曾经证明,他们能够
忍耐这种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一切自我训练。但是,负担实在太沉
重,他们必须高度抑制自己以求得善遇。他们不敢要求过那种心
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
止境的道路。在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以后,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了,并
且鄙视那种道德现念比较宽容的民族。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
误”,是失败。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受尊重的地
位。这就必须实现世界和平。今后数年间,如果俄国和美国致力
于扩充军备,准备进攻,则日本将利用其军事知识参加那场战争。
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能怀疑日本会成为和平国家的内在可能性。
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机应变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
世界中谋求其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
主义在世界其它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
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
主义在其它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汲取了一项教训,即
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0 18: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些些于2004-08-20 7:28 PM发表的 :
偶有日文版   复印的    上下2册   HOHO~      偶也是找了好久的    后来在偶班导家找到的   哈哈
偶好嫉妒 读书馆复印贵贵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20: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啊!!
不过,还是想看书,其实原来也不是十分清楚这本书到底讲什么的,现在有一定的了解了,好,我回学校去图书馆找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12: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谢呵呵

书是一定要看滴 最好中日对照

呼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4-25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