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0|回复: 1

[天声人语] 080329大江健三郎的胜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9 21: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80329大江健三郎的胜诉

沖縄本島の南端で、荒崎海岸は崖(がけ)となって海に落ち込む。沖縄戦の末期、その磯に追いつめられた4人の女生徒が、泣きながら唱歌「故郷(ふるさと)」を歌った。つらい体験を、ひめゆり学徒隊で生き残った宮城喜久子さんに聞いたことがある。

冲绳本岛的南端,荒崎海岸,乃是一道下临深海的悬崖。冲绳战役末期,有4名女学生被逼到此处,她们边哭边唱起了“文部唱歌”(注:专指日本文部省选定的中小学音乐课学唱歌曲)中的《故乡》。我曾听“姬百合学生队”的幸存者宫城喜久子讲述过这段惨痛的经历。

砲撃のやんだ夜。宮城さんら4人は歌いながら、櫛(くし)や家族の写真が入ったかばんを海に投げた。死を覚悟したときに文部省唱歌が口からもれたのは、沖縄の歌を一つも知らなかったからだという。

那是一个炮击结束了的夜晚。宫城她们4人唱着歌将装有木梳和家人照片的背包扔到了海里。据说,之所以在准备赴死时唱“文部唱歌”,是因为她们连一支冲绳的歌也不会唱。

日本政府は、明治の初めに琉球を併合した。以来、「辺境の民」を「一人前の日本人」にするための皇民化政策が進められる。沖縄の方言や歌はきびしく禁じられた。学校のオルガンで弾こうものなら、教師が飛んできて怒鳴りつけた。

日本政府在明治初期就合并了琉球(注:就是后来的冲绳。其实是侵吞不是什么“合并”。)。从那以后,为了使“边境之民”能成为“够格的日本人”,就不断推行皇民化政策。冲绳方言以及歌曲遭到了严厉禁止。若要在学校的风琴上弹奏冲绳歌谣,教师就会跑来大声呵斥。


沖縄戦での集団死(自決)も、そうした歴史のひとつの悲劇だ。大江健三郎さんの『沖縄ノート』の記述をめぐる訴訟で、裁判所はきのう、「集団自決には旧日本軍が深くかかわった」と認定した。大江さん側の勝訴である。

冲绳战役中的集体自杀,也是在那历史下的悲剧之一。有关大江健三郎先生的《冲绳日记》中某些记述的诉讼,昨天,法院已经认定:“旧日本军队与集体自杀密切相关”。大江先生取得了胜诉。

軍と住民の「タテの構造」における死の強制、と大江さんは言う。その構造は、皇民化政策でならされた島にやすやすと根を張った。そして「軍民の共生共死」を押しつけられた地上戦で、おびただしい住民の血が流れた。それが沖縄戦である。

大江先生认为,是军队和居民的“山下级关系”造成了强制性的自杀。而这种结构在被皇民化政策驯化过的该岛上轻而易举地就落地生根的。在这场被迫“军民同生共死”的陆地战中,无数居民鲜血横流。这就是冲绳战役。

米国の著名な歴史家アーサー・シュレジンジャー氏から、「歴史は国家の応援団ではない」と聞かされたのを思い出す。かく言う氏も、盟友ケネディ元大統領の失政には甘かったようだ。教訓としつつ、歴史を見る目を養いたい。

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的名言:“历史不是国家的啦啦队”。可就是这位老兄,对他盟友肯尼迪前总统的失政却很宽容。我们应以此为鉴,磨练审视历史的眼光。
相关链接:

一. 姬百合学生部队

  冲绳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惟一一场发生在日本本土的战役,是以全体日本人民的生命为筹码做最后一搏的一次尝试。在90天的战斗中,日美双方共死亡20余万人,其中2万是冲绳居民。冲绳之战前,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与冲绳县立第一高等女校合在一起组成“姬百合学生部队”,她们在战场上看护伤病士兵、处理尸体、搬运医疗药品和器械、运送食品和水等物资。在美军的包围圈中,这些战场上的女学生走投无路而又不允许投降。她们有的被炮弹炸死,有的自杀,219名学生和教职员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2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35年后 大江赢得《冲绳日记》诉讼
日期:2008-03-29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1970年,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出版了在日本引起巨大争议的《冲绳日记》,35年后围绕着这部著作引发了一场法律诉讼。在日前结束的庭审中,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

    在《冲绳日记》中,大江健三郎详细地描述了当年冲绳之战末期几十万日本军民集体自杀事件,他还认为1945年的冲绳之战中,迫于日本军方的命令,当地军民才选择集体自杀,在那场悲剧中大约有20万日本军民自杀。2005年,现在91岁的日本前军官梅泽裕和他75岁的弟弟对大江健三郎做出指控,认为大江健三郎在三本著作中宣称当年日本军官下令冲绳民众集体自杀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梅泽曾在冲绳座间味岛服役,并担任营级指挥官。他要求法庭裁决,禁止大江健三郎的三本著作出版。去年11月,72岁的大江健三郎亲自出现在大阪地区法院举行的听证会上为自己辩护,他始终坚持,集体自杀有来自军方的命令。他去年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日本的等级制度、日本军方和当地兵营是迫使冲绳岛民集体自杀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是否有书面命令的问题。”

    在大阪地方法院日前作出的这项判决中,法庭认为,“有理由相信,”军方应该对冲绳岛及其附近岛屿的集体自杀事件负责,许多当年的生还者也在证词中表示,军队曾向平民扔手榴弹,“军方深深卷入了集体自杀事件中。”当地媒体表示,“可以负责任地说,尽管我们不确定那两位士兵是否被记叙在书中,但大江健三郎的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理性的线索和证据。”

    判决出来之后,大江健三郎表示对结果感到满意,“我强烈感觉到,法官是在认真阅读了我的书之后作出判决的,对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三.阿瑟•施莱辛格:参与历史的历史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7:39 外滩画报
  2 月28 日晚, 当代美国最有名,可能也是最有争议的历史学者小阿瑟•施莱辛格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去世,终年89岁。我们总是喜欢阅读他的作品,总能从他对事件的记述中感受到他的激情。

  阿瑟是为数极少的能让你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学者之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文/ 洪立

  看过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的人应该都知道施莱辛格的大名—书中共有17 处提及( 笔者在电子版上搜索的结果),大部分是引述他的记载。可以这么说: 对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罗斯福和肯尼迪时代的美国人来说,施莱辛格的著作都是必读书。

  再往前推100 年的杰克逊时期(1829-1837 年) 也是。刻画美国第一个民主党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杰克逊时代》正是施莱辛格的成名作。他20 岁出头时( 美国参战前) 写的这本书拖到1945 年才付梓,第二年便获得普利策历史类作品奖,而且至今仍是这一题材的权威史书。

  与一般学者的超然、清高不同,施莱辛格热衷于政治,借此实践他的自由主义理想。1947 年他首次涉入政坛,与罗斯福夫人埃利诺、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哈佛经济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思等共同创办了著名的自由派组织“美国民主行动”(Americans for Democratic Action)。1952 年和1956年他两度向哈佛告假,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艾德莱•史蒂文森充当顾问兼演讲稿写手。史蒂文森两次都败给艾森豪威尔,1960 年施莱辛格改为约翰•肯尼迪助选。

  施莱辛格和肯尼迪不仅同龄,而且都毕业于哈佛。就在施莱辛格首获普利策奖、当上哈佛助教的那一年,肯尼迪也刚刚当选众议员。肯尼迪的小弟、现任参议员的爱德华•肯尼迪回忆说“: 我哥哥杰克( 约翰的昵称) 从史蒂文森那里继承了阿瑟•施莱辛格,此后近半个世纪中,他成为我们家一个很受喜爱的成员⋯⋯阿瑟的书《选肯尼迪或尼克松真的有区别?》( 对肯尼迪的竞选) 起了很大作用—或许是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他,杰克不可能提出‘新边疆’理论。”

  1961 年1 月9 日,即将就职的肯尼迪亲自到施莱辛格家中,请他出任自己的特别助理。施莱辛格慨然应允,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学者无法拒绝的邀请—去目睹决策的制定过程”。

  施莱辛格与同样执教哈佛的加尔布雷思等一班知识精英共同组成白宫智囊团,他经常被称作肯尼迪的“宫廷学者”或“宫廷史官”,尽管并未进入真正的核心圈子。当时有助理问肯尼迪:请施莱辛格来,是不是想让他为“本朝”修史? 肯尼迪说: 这个我会自己写,“但阿瑟大概也会写他自己的书,而让他来白宫亲眼看实际发生的事,比让他从《纽约时报》或《时代》间接了解对我们更有利”。

  1963 年11 月22 日肯尼迪遇刺,在继任者约翰逊手下无事可做的施莱辛格于1964 年1 月辞职重返学术界。他根据自己的白宫经历写下了《一千天: 约翰•肯尼迪在白宫》一书,1966 年再获普利策奖( 传记类作品)和美国国家图书奖。1966 年他被纽约城市大学聘为教授,一直干到1995年退休。

  1968 年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施莱辛格再次为他效力,可惜罗伯特又倒在刺客枪下,使施莱辛格第二次尝到心碎的痛苦。10 年后他的《罗伯特•肯尼迪和他的时代》一书再获国家图书奖。对肯尼迪兄弟施莱辛格有一句妙评:“约翰•肯尼迪是个漂亮地装扮成浪漫派的现实主义者,罗伯特•肯尼迪则是个固执地装扮成现实派的浪漫主义者。”

  离开风口浪尖的施莱辛格继续为自由主义呐喊。他在1973 年出的《帝王式总统》一书中指责尼克松对行政权力的极度扩张,他2004 年出的最后一本书《战争与美国总统》批评小布什的反恐政策“混乱惊人”。2005 年9 月他为《金融时报》撰文,描写他如何奉劝布什宣布胜利,然后撤出伊拉克的一段“梦中”电话交谈。

  2006 年4 月,他在《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题为“布什的( 倒数)1000 天”的文章,抨击布什不该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战争。他指出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没有对苏联这样做,肯尼迪在人类历史最危险的关头—古巴导弹危机中也拒绝军方建议,不肯率先动武。

  文章写道:“布什可能利用他的最后1000 天发动第三场布什战争: 继阿富汗战争( 正当) 和伊拉克战争( 基于臆想和自欺欺人) 之后的伊朗战争( 同样基于臆想和自欺欺人)。对一个民主国家来说,最危险的就是这种建立在总统主张的预防性战争基础上的外交政策。”

  施莱辛格1917 年10 月15 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个历史世家:父亲后来任哈佛历史系主任,母亲是“美国历史之父”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直系后裔。他从小爱看文史名著,小学两次跳级,15 岁中学毕业。全家人用1年时间周游世界后,16 岁的他进了哈佛,21岁就出了第一本书并受好评。二战期间他在中情局的前身工作,28 岁当上哈佛助教( 起初每次上课前都紧张得呕吐,后来他的课却成为历史系的“人气王”),36 岁成为哈佛教授。罗斯福的新政对他影响最大,他毕生以“新政自由派”自居。“历史实际上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有趣的原因。”

  施莱辛格认为,历史学不光是一门社会科学,还应该是一门让人手不释卷的文学; 他的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写作时他下笔神速,一天能写5000 个字,一生共撰、编著作20 多部,1957 年至1960 年出的三卷本畅销书《罗斯福时代》被认为是他的最大成就。

  永远戴一副半圆框角质眼镜、一辈子都打蝴蝶结的施莱辛格也为很多报刊写稿,包括《生活》、《纽约书评》、《电视指南》和《雪茄爱好者》等等,并长期为《华尔街日报》写评论。他喜欢沙龙、派对、马丁尼酒、文艺和电影( 常写影评且当过戛纳电影节评委),毫无架子、谈吐风趣且交游甚广,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格雷厄姆家族、作家杜鲁门•卡波特都关系密切。

  作为肯尼迪的圈内人,施莱辛格受过不少批评: 为猪湾入侵辩护; 只字不提肯尼迪的“红杏出墙”⋯⋯《林肯传》作者戈尔•维达尔称《一千天》为“政治小说”; 有人形容他“这只美国历史的雄狮已变成为肯尼迪开脱的羔羊”。(《杰克逊时代》也没有提及杰克逊对印第安人的血腥驱逐)

  对此他解释说:“我相信我对肯尼迪兄弟的好感确实影响了我的判断,但我对杰克逊和林肯的好感同样也会影响我的判断。要支持或反对一些人,你不一定非要亲自认识他们不可。”

  过度卷入党派政治也是施莱辛格最受非议的一点,例如1973 年他曾力主弹劾尼克松,25 年后却激烈反对弹劾克林顿。他的看法是:“我总是将学术生活与学术界所说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当一名关心国事的公民,并不妨碍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历史学者。”

  不过,晚年的他也有点后悔自己对时事关注太多,导致留下的历史著作还不够:《罗斯福时代》尚未收尾,自己的回忆录也只出了上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5-10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