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7-7 0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趋势上看,我认为中国在四十到五十年内,在总体实力上不可能超过美国,五十年以后呢?中国就超越美国了,就称霸世界了?不然,在经济上,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双寡头,比如宝洁公司与联合利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等。因此,我认为中国、美国最可能的是形成双寡头共同领导世界文明,与美苏争霸不同,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寡头模型。理由是,未来的世界是双赢大于零和的一种博弈,而美国代表了西方文明,中国代表了东方文明,美国人口随远不如中国,但英、加、澳、西欧等与美国的价值观相近,而中国同样有美国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后文再述)。因此,中国在七八十年内不可能造成对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构成冲击,而更可能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七十、八十年之后的情况?我想,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考虑到的了。根据物理中的混沌理论,世界不过是上帝掷骰子的游戏: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可以预测明天,却不能预测的更远……
比较而言,我更倾向认为,中国崛起之日,恰是日本衰老之时:一、日本不具备领导世界文明的能力,未来的世界可能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文明的吸引力。二、日本民族的狭隘性,日本的崛起过程并没有给其他文明带来好处。三、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虽然,日本的经济现在是形势大好,但如前文所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世界共同繁荣的基础之上,很大程度上是领导着世界在前进,而日本的经济则与其他国家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没有能力领跑世界,一旦被中国、韩国在汽车、电子领域所超越,面对的将是完全的一撅不振。
中日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中日关系的根本是中国的必然崛起和日本的对中国崛起的不能容忍!
80年代,东亚的格局是雁形结构:日本引领,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两翼,其余国家排在后面的结构。但是,中国的崛起将改变这种结构:中国为中心,日韩,台港等为辅的格局。但毕竟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与日仍有相当差距,短时间内旧的格局难以形成,中国全面超越日本,乐观也要15-20年。在这种背景之下希望中日有什么根本变化是痴人说梦!任何希望根本改观中日关系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厢情愿。格局是实力的较量。既然中国的崛起是必然,既然日本的衰老是定局,既然日本遏制中国的心态不会改变,那最后就不要在这方面下任何功夫!
左派愤青是可笑的,他们把日本看的太重!右派吵嚷着学习日本、中日友好是幼稚的,他们既对日本缺乏应有的警惕,又对日本充满不合时宜的幻想。因此,不论从历史上,还是历史趋势上中国都不能与日本走到一起
中华精神vs日本精神
国人习于称日本为“小日本”,但日本面积37万,比英(24万)、德(35万)的面积都大,是安徽省的三倍,人口是法德人口的总和。由此可见日本是不小的,如果把日本的强大归于日本的精神恐怕是完全片面的。
辜鸿铭道,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