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08|回复: 25

[其他] 邓小平理论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1 04: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声明:以下内容是上外的汪忠民教授所提供,本人只做了输入!个人认为,光看这个资料就够了,书和辅导教材都可以卖废品回收站了,然后大家换个冰棍吃吧!哈哈!
今天是我一个朋友的生日,这个帖子也同时送给这个朋友,作为生日礼物!祝愿生日快乐,天天美好!
《邓小平理论概论》
(重点问题解答)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为什么要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何在?如何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前情况下,具体地和中国当前情况相结合,反复实践,反复被实践证明是能取得胜利的真理。
2)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一面胜利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一定要按照邓小平理论的方向去建设。坚持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就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
3)        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面旗帜。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切爱国主义者,都爱我们的国家,就要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各族人民的福音。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
4)        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以进入攻坚阶段,邓小平理论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所谓攻坚阶段,即是改革开放已经从外围转向核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经济转向政治,从农业、工业转向金融,从民企转向国企。进入这个阶段,改革开放既不能不动,又不能操之过急。
5)        大学生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邓小平理论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6)        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方法是:一读(读书,学理论观点),二想(想事情、想问题、想道理,即“入脑”),三联(理论联系实际,学理论变成实际行动)。
2.        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发展而来的?邓小平理论的由来是怎样的?
1)        是在世界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即时代背景。过去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与革命。现在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东西半球争取和平,南北半球争取发展。要争取时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好好发展自己。
2)        是在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即历史依据。过去是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积极的作用:
A.        应付战争环境;
B.        保证政权稳定;
C.        解决天灾人祸。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弊端:
A.        集中太多,民主太少,积极性发挥受到影响;
B.        忽视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违背经济规律,生产力发展受到影响;
C.        行政干预过多过细,党委包揽一切,容易瞎指挥;
D.        科技教育发展缓慢,专家学者未得到重视,科研未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
E.        “按劳分配”容易变成平均分配,“大锅饭”难以避免,人浮于事现象比比皆是。
从正面、反面,从中国、外国的经验教训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此为依据,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3)        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即实践基础。从1978年5月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一直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历经二十年,走国三个阶段,从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为科学体系的。
4)        是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即理论依据。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矛盾的、对立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当前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理,主要有:
1.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2.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3.        实事求是的原理;
4.        共产党领导的原理;
5.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理;
6.        消灭剥削阶级、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走上世界大同的原理;
7.        建设人民军队的原理等,
这就是邓小平说的“老祖宗不能丢”。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但又要丢弃一些过时的个别结论,特别要根据新的情况作出新的结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例如: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例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例如: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例如:1992年春南方谈话中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例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这样,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1978年5月——1982年9月(开始形成)
1)1978年5月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论断,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恢复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3)着手改革农业,制定决议。
4)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5)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6)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拨乱反正的完成。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这时已经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战略重点是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和科学。战略步骤是分两步走,即1981年至1990年为第一步,1991年至2000年为第二步。
第二阶段:1982年9月——1987年10月(形成轮廓)
7)        党的十二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理论逐渐清晰。
1978年12月农业改革开始;1984年10月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5年3月科技体制改革开始;1985年5月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并提出政治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兴办4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0几个城市;珠江、闽南、渤海设开放区;海南设省。邓小平还提出“两手抓”的方针;1986年制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8)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1、改革开放;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人民民主专政。
  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让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时间,让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翻一番,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用30~50年时间,即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现在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就起来了。
第三阶段:1987年10月——1997年9月(体系形成)
9)党的十三大后,改革和开放都更加深化,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形式也更加复杂多变,国际上苏东剧变,反动分子喜气洋洋,期望下一个目标是中国。它们颠覆中国也加剧了。国内:双重体制并存带来深层次问题;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产生。这时,中国顶住了,仍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而不是以别的什么为中心。
其中有两件大事:第一件: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使特色理论形成体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理论。这样就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件大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总结了十几年的实践,使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10)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4.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呢?
第一,        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00多年,有几次理论飞跃,列宁是一次,毛泽东是一次(中国是第一次)。现在邓小平是一次(在中国是第二次)。伟大的运动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当代中国必然产生邓小平理论。
第二,        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        当代中国的最大最根本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解决了这一最大最难的问题。命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又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所以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发展的理论,不是千古不复的教条。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因为时代要发展,理论也必然跟着发展。
第二,他回答了,解决了前人没有回答好、解决好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他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他的成功的理论和实践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6.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
1)        作为科学体系的理论必须具备三要素:
2)        科学体系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三要素是:
1)        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要贯穿理论的始终。即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要有一个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一个中心,各个观点都围绕着它展开。即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等等。
3)        全部理论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必须是紧密的。邓小平理论观点之间联系很紧密,例如:走中国式道路和初级阶段的关系;例如:初级阶段和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步走的战略关系;例如:发展生产力、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关系;例如: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科学体系的内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概括为九个方面、16个主要理论观点:
1)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
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3)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4)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6)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7)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8)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9)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10)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1)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12)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13)        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4)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15)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16)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第二讲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        什么是路线?路线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基本准则。
2)        什么叫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说通过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3)        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各个方面,有政治、组织、思想、军事、外交、教育等等,就形成各方面的标准(路线),而其中带根本性最重要的思想方面的路线。这个对了,其他方面才有扎实的基础;这个错了,其他方面也对不了,或者时间长不了。从以上观点出发,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
(1)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贯穿始终。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作出决策的依据,一切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它。
(3)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指导思想,就在于能解决中国建设中的重大实际问题。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实事”是“求是”的出发点。实事是实际情况,是第一性的。“求”、研究、制定政策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第二错了,肯定第一也错了。
2)作为第一性的“实事”,必然要去研究,去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教会我们一种方法,搞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各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
3.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在哪里?
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第一.        邓小平不仅在当代中国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而且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特别是把它们看成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前提,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否则是空的。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没有解放思想作前提,实事求是就行不通;如果停留在解放思想上,不去解决问题,那么实事求是也是一句空话。例如:过去遗留的问题必须拨乱反正。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指定。所以,不能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看成是对立的,矛盾的,而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
第二.        邓小平还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的表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实事求是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根本途径。实事求是则贯穿思想路线的始终。
第三.        把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联系起来。也就是物与人的相统一。
判断工作好坏,是非得失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所谓实事求是就包含尊重实践的内容。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坚持尊重实验。
什么是实践?就是参加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还包括参加阶级斗争。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标准就是具体为生产力的标准。
邓小平认为:在当前,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事业要发达,社会主义要发展、归根到底都要靠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的观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都偏重于强调阶级斗争实践。而现在,邓小平则认为矛盾变了,任务变了,偏重与强调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发展生产力。后来发展成“三个有利于”就是这个观点的延伸。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邓小平同时强调尊重群众,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个有利于是建立在群众利益上的,所以他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经常说的一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是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农村改革两大成果,第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是乡镇企业,都是群众的首创。
4.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报告和南方谈话(1992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5月批判了“两个凡是”以后,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掀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宣告了中国新时期的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是集中表现。
2)        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就,改革开放深入到经济体制领域后,碰到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南方谈话正是有一次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思想武器,三个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就是这时候说的。还有三个有利于也是这时提出来的。这次谈话,回答了长期舒服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一个新的阶段,《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各地的谈话要点》一文,是集中表现。
5.        如何理解批判“两个凡是”的斗争?
1)1978年5月,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先声。没有这次讨论,后来局面一切无从谈起。
2)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召开扫清了道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因而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
3)邓小平同志对这场讨论的思想是:
   (1)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是一分为二。对毛泽东思想,强调它的科学体系,不从一两句话中去看问题。
   (2)反对“两个凡是”的提出和思想。
   (3)指出这场争论的实质。认为“两个凡是”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也是违背毛泽东思想的。
   (4)指出这场讨论的意义,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如何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1)1977年以后,邓小平多次提到了如何对待毛泽东、如何对毛泽东思想。为贯彻实事求是路线做了开路工作、思想准备工作。
2)1978年5月,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了拨乱反正的先声,实事求是得以发扬。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恢复,拨乱反正的开始。
4)实际行动上两个突破口:农村改革、兴办经济特区。
5)接着理论上两个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
6)1992年初南方谈话(是又一次宣言书),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        什么叫“三个有利于”?它是怎样提出来的?如何理解和认识“三个有利于”的观点是判断工作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有何重要意义?
“三个有利于”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1)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过程中,提出实事求是的问题,同时具体化提出生产力的标准问题,即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
2)        1980年,邓小平又说,我们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生活是否改善。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3)        1983年,邓小平又指出:“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国家兴旺发达,来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4)        1992年,南方谈话中,针对姓“资”姓“社”的问题,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呢?提出“三个有利于”有何意义?
1.“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扫清了“左”的思想障碍,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2.“三个有利于”重在“有利于”,这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三个有利于”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实践的科学总结。
8.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的道路?
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里强调:1、相结合;2、特色(个性)。所谓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无产阶级专政。这都是共性的问题。所谓特色,即个性。中国的人性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这样:共性是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个性是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道路。
2)        从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必然要走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
1)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一个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2、物质很丰富,共同富裕。这只是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有的。
2)        这个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要有经过各种阶段。因此,要达到上述标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情况混杂在一起,而上述标准也是一步一步反映出来的。不论如何显示混杂,而上述个标准是始终属于社会主义的。
2.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内在关系是什么?
上述五句话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任务、手段、目标。任务:前两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社会主义干什么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手段:中间两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把握的,也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目的:最后一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结果,是目的。这三个方面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任意分割。要联起来理解,联起来执行的。
3.        为什么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1)        这一新概括突出地强调了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首要任务。
2)        这一新概括突出地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同解放生产力相联系,也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首要任务。过去只讲发展生产力,好像生产关系方面没问题了。现在看到还有问题,所以要解放。
3)        这一新概括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途径,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过去只认为公有制,分配制度问题解决了,剥削制度消灭了,好像一些问题都解决了,其实是不全面的。现在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的。现在公有制、分配制度都不是单一的,都有为主为次问题。这样,我们社会主义里还存在剥削现象,收入差别现象。所以消灭、消除是一个逐步过程。
4)        这一新概括突出地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备条件。这也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4.        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什么没有完全搞清楚?
1)        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偏向教条化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预测,有很大启示。但一百多年来,情况有很大变化,世界各国情况又千差万别,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简单化了,偏向了,导致没搞清楚。
2)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模式,被二战后许多国家所沿用,我们也是搬来再说。可是,搬来了,却没有再说了。
3)        把苏联模式神圣化了,变成绝对真理,好像苏联应怎样,中国也该怎样,殊不知中、苏两国国情也不同。
4)        建国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虽说进行过探索,也有不少好思想。但指导思想上偏“左”,只看到改变生产关系一面,忽视了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鉴于以上各点,大家才感非改革不可,这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
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1)        建国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有很大成绩。但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和破坏,生产发展还是很缓慢,人民生活提高不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始起动,并有见效。但思想束缚还厉害,姓“资”姓“社”的争论随之而来。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如果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他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3)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发展商品经济问题。1985年5月,又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雏形。
4)        1986年底,邓小平又把社会主义思想予以发展,即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还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最终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5)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姓“资”姓“社”争论又热闹起来。现实迫切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东西。
6)        1992年,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即前面提到的五句话。这是总结性的论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显著特点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了基础地位。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内容都会落空。
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们对它的探索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1)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衣食住行几件大事,是任何社会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的变更,首先是生产力变化开始的。
2)        社会主义,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发展,无法过渡到共产主义。不发展,人民不拥护,社会主义就会倒退。
3)        发展生产力,是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革命成功后,第一步是消灭剥削,第二步是摆脱贫穷。
4)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
中国人民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        建国初我们探索了如何建国问题,只知道要建国,但不知道如何建国,认识不深不透。
2)        1956年党的八大探索有进步成绩,知道了要发展生产力,但还是不知道不集中发展生产力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表明认识不深,因而决心不大。
3)        “左”的思想开始抬头,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最后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把我国带到危险的边缘。
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才慢慢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代价是30年,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是沉重的教训。所以,邓小平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第一任务”、“主要任务”、“根本任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发展生产力一天也不能耽误了。
7.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什么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应如何去发展?
1)        只有发展了,人们才能从社会主义新制度中得到实惠,才能坚信新制度的优越,才能以事实说服更多的人拥护新制度。
2)        只有发展了,在国际上说话就响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就大了。
3)        只有发展了,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例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国内下岗安排问题,国企转轨的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国家统一问题,民族团结问题,等等。
那么如何发展呢?
第一.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场革命。
第二.        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8.        发展教育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        三个面向是: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交流和合作);面向未来(近、中、远期共同目标)
2)        现在是开放的世界,我们不再搞封闭地建设,因此,一切都溶入世界范围内去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
3)        “三个面向”发展教育,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因为教育要同世界先进水平相联系,要吸收、消化先进成果,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4)        “三个面向”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高水平的创新。只有更多更广地吸收先进成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第四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它的提出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1)1953年,我国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开始建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3)1959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才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的分阶段思想是可取的。后来发生“左”的曲折。真正讲初级阶段理论,还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经历了三步:
  第一步:
1978年12月,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1979年国庆讲话中提到现代化有初级和高级过程。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提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1982年,说初级阶段就是物质文明不发达阶段。
第二步:
1986年提出,初级阶段是按劳分配,商品经济,竞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步:
1987年党十三大主题就是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邓小平说这个提法“好”。十三大在5方面对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地论述。
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又一次强调了初级阶段理论,把两者连起来阐述。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和国情依据是什么?
1)        理论依据。
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认为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巴黎公社后,他们又感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但都没有详细具体阐述。
列宁也提出过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无实践。
尽管如此,革命导师关于初级阶段的意识和思考,还是为我们今天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国情依据。
(1)        旧中国以农业为主,工业只占1/10,人均收入很低。
旧中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且不平衡。
旧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很不发达。
以上就决定了我国要经历一个很长很长的阶段,才能实现现代化。
(2)        建国50年后,我国的国情是:
第一.        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也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已占主导地位,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已消灭。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完美,经济还不成熟,还有弊端;政治制度不健全,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
第二.        经济底子还是薄,商品经济还是没有充分发展,科学水平比先进国家相差还远。
第三.        农业人口多,农业生产落后。
以上现状,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处于初级阶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有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从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而又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
这个初级阶段要100年左右时间,要走三步路,即要脚踏实地的干,又要树立信心。
4.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表现为两重性,即它既有社会主义性质,又有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的地方。特征和过程表现为事物的现象和延续。
基本特征:
1)        从现代化发展水平来看,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2)        从产业结构状况来看,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过程。
3)        从经济运行方面来看,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发达的历史过程。
4)        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逐步转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过程。
5)        从人民富裕程度来看,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
6)        从地区差别状况来看,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
7)        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来看,初级阶段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成熟体制的过程。
8)        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过程。
9)        从实现目标来看,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过程。
初级阶段目标是:生产力接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水平;
中级阶段目标是:生产力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
高级阶段目标是:生产力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5.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        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用很长很长时间。
2)        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用很长很长时间。
3)        时代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世界高新技术在飞速发展。我们要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因此,我国现代化也要用很长很长时间。这样,从时间上说至少100年;从任务上说是十分艰巨的,要有一个好政策,还要有一个好环境。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1)        历史上党的八大(1956年)已提出一个正确的说法:认为主要矛盾是人们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八大讲得对,讲得好,但是八大时思想准备并不足,只认为应该这样干才是对的,而不认识不这样干不对的道理。所以后来一动摇一变也就变了,不知道这样变的危险性。
2)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变过来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跟着政治路线也端正了,抛弃“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因而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服务和服从于这个中心。
4)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这个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写入党章总纲。
5)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又重申了这个正确的论断。
为什么以此作为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呢?
1)        从理论上说:任何社会都有社会生产同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社会性质不同情况又不相同。在阶级剥削社会里,带有对立性质,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不带对立性质,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调整生产关系。
2)        从现实来看,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当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连多数人温饱问题还不能解决。建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更加明显。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个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事实证明,也是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的。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应该要怎样的思想准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之间的历史发展时期。因此,它既不同于过渡时期,也不同于未来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历史阶段。具体情况是: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过渡时期的区别:
(1)        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
(2)        国内主要矛盾不同;
(3)        经济结构不同,过渡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占比重很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区别:
(1)        历史前提不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来的,生产力已高度发达,而我们的初级阶段则不同,起点不一样。
(2)        物质基础不同。
(3)        经济体制不同。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存在私有制;按牢分配是全面实行。而我们的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有多种形式相配合,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建立市场经济则还要花大力气来解决。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提出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因为:
1)        不发展生产力,不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并且卓有成效,中国就没有希望,共产党就会失去群众,就会垮台,社会主义也就只是空话。
2)        两个基本点是基本保证,离开它,中心就实现不了,也会偏离方向。否则,现代化也决不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坚持基本路线时,还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同基本路线配套的基本方针。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动摇。
改革——是动力。用改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稳定——是前提。它是保证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某种时候,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不是对立的。在保持团结的前提下,一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二是要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三是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基本纲领是:在总揽全局的总路线(基本路线)指引下各方面的具体目标。具体情况是:
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1)        所有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经济;
(2)        分配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
(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4)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5)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中国各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国人民的头脑;
            (2)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4)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思?
1)        正确认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和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这一点把握准了,方正就对了,大偏差就不会发生了。
2)        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这是克服超越阶段的“左”倾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恩没有论述的,列宁来不及解决的,苏联不成功经验,中国自己也有深刻的社会主义问题,现今解决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丰富,有益于中国,有益于人类。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1)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多样化,多种所有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都是所有制结构问题。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而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也是最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制度的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资料所有制)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样,一种经济制度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        为什么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任何一种所有制结构,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决定的。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决定了经济体制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的所有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这种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一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能促进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就不能人为地改变它。如果是阻碍的,不改变也不行,这就是经济规律,也是经济法则。
我国过去有促进的经验,也有阻碍的教训,说明经济规律不可违抗。当前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种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这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这种公有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公有制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3)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适应,单一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可以缓解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社会矛盾。
4)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里必须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
3.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公有制的含义是什么?
1)        公有制占主体,表现在:
(1)        公有制的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所谓占优势,不仅要看数量,而且还要看质量、影响力、控制力。
(2)        公有经济、国有经济要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要公有制占主体?
(1)        一般来说,它是社会化大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2)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起着对非公有制经济导航引向作用。
(3)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支柱,对建设项目起着保证作用。
(4)        公有制经济已无剥削性质,其生产资料是用来不断扩大再生产,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5)        它是实现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实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4.        我国目前有那些所有制形式?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它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        混合所有制经济。它是由多种经济成分联合构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性质也多样性,包括公有制,非公有制,私有制。
4)        合作经济。它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5)        个体经济。它是私有制经济,但不剥削他人的劳动。
6)        私营经济。它是私有制经济,虽剥削他人劳动,但目前有积极作用。
7)        外资经济。合资、合作、独资三种。
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因为除了公有制经济以外,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前我国都有积极作用,都能从不同侧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繁荣经济,开辟财源,都是当前我国不可少的。
5.        如何改革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有何特征?
1)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它的历史作用不能抹煞。问题在于:它是国家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身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必须改革。
2)        20年来,改革走了三步:
第一步:1978—1984年。扩权,即放权让利。
第二步:1984—1992年。政企分开,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这就是平时说的承包。
第三步:1993年—至今。制度创新,由政策调整到运用新制度,即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特点是:
1)        产权清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国家。
2)        权责明确。出资者和经营者权责明确。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        政企分开。
4)        管理科学。调节所有制、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是:
1)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分类指导,“抓大放小”,进行战略性改组。
3)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
4)        加强科学管理。
5)        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收和再就业工程。
6)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照劳动的质和量,领取相应的报酬,也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当然丧失劳动劳动能力的不在其内。
之所以实行这个原则,是因为:
1)        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无法通过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了。
2)        现在生产力水平虽有提高,但尚未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社会只能以按劳分配这个尺度来分配生活消费品。
3)        过去社会的分工没有消失,劳动本身的质和量还有很大差别,社会也只能以按劳分配来分配消费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之所以实行这个分配制度,是因为:
1)        这是由于所有制决定的,什么样的所有制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分配制度。现今我国所有制是公有为主,多种成分并存,它就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结构了。
2)        我国当前公有制形式又有多样性,就必须会有多样性的分配方式了。在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收入。
3)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的,这些生产要素的持有者,都应得到收入。
   此外,还有风险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等。这样,我国当前收入有多元化的特点:
   第一类:劳动收入
(1)        按劳分配收入,工资等;
(2)        经营收入,如复杂劳动收入;
(3)        第二职业收入;
(4)        私企、外企职工工资收入。
       第二类:非劳动收入
(1)        资产收入;
(2)        风险收入;
(3)        剥削收入。
    在现阶段,在分配上特别要注重效益的提高。没有效益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财富的增加,同时又要兼顾公平,没有兼顾公平就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效益也会失去后续力量,效益和公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7.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必须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里面最后一句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这里就有一个“先富和共富”的问题,为了共富,必须先富,这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通过先富这个手段达到共富的目的。过去为了共富,不知道先富,结果搞了平均主义,不是共富,而是共穷。
这里要注意两条:
第一条.        没有先富,就不会有共富;
第二条.        忘记共富,先富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之所以要通过先富达到共富,是因为:
1)        一部分人先富,可以起着示范作用。诚实劳动可教育人。
2)        一部分人先富,可以起着帮助作用。纳税,传授经验。
3)        一部分人先富,可以起着带动作用。提供发展空间、机会、手段。
8.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有何区别?
1)        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我们没有这种私有制,我们是共同富裕道路上先后、快慢的差别。
2)        我们提倡的是诚实劳动致富,遵守法律。而非法致富是坚决反对的。同时要整顿不合理收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理的因素。
3)        先富的地区和个人,国家也要采取措施予以调节(如通过税收手段),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同时,采取措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9.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其内容和功能是什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再分配,以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或没有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人,实行社会保障。
内容:1)社会求助,这是最低层次;
      2)社会保险,这是保障核心;
      3)社会福利,这是最高层次;
      4)社会优抚,这是特定层次。
  功能:1)社会稳定功能,调节收入差别;
        2)市场运行保障功能,减少社会矛盾;
        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物质保障;
        4)经济调节功能,调节政府支出。
   改革的目标是:
   城镇社会保障:1)养老保险
                 2)失业救济和再就业保证
                 3)医疗保险
                 4)工伤保险
                 5)社会福利事业
                 6)救济和扶贫
农村社会保障:
应因地制宜,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第六讲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又提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三步走”是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所谓战略,就是全局性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在此方向指引下达到目标的时间、重点、步骤、方法、措施。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时正式提出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过程。既不是一个做不到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100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原定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时翻两番,这个任务已提前5年于1995年完成。这样,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又规划了从1996年到2000年的“九五”计划,和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发展规划。这就是实事求是,根据情况发展变化而变化。
1)        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是人们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目标衔接了起来,体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
  第三步已经讲了10年,即2010年,叫做第一个10年。
  第二个10年,即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特点:
1)        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只看经济,而且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口号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经济发达
民主——政治现代化(政治制度)
文明——文化现代化(精神文明)
2)        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是首先考虑到人民,最后还是考虑人民。
3)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全过程。
  例如:原来想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后来调整为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
  例如:原来想在下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来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例如:原来提出我国要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把“高度”二字去掉,改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规划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的。
  意义:
1)        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大家力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中华复兴一定能实现。
2)        它的实现,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对人类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它向世人宣告社会主义事业是有生命力的,前景是广阔的。
3)        它的实现,必将大大加速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国国家大、人口多、又是发展中国家。中国100年实现了现代化,必将加快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3.如何理解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或者,“三步走”实现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抓住机遇问题?如何实现加快发展?
     为了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指导原则,即战略思想,以便具体实施。这个战略思想有三方面内容:
1)        突出重点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考虑到建设中有轻重缓急问题,必须抓住重点,才能带动一般。
(1)        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解决农业问题,第一靠政策,第二靠科学。
(2)        能源和交通。这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3)        教育和科学。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能源交通的发展,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靠科技和教育。
2)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发展的问题是要看机遇,没有良机,脱离实际地加快,要犯“左”倾错误;如有良机,不去加快,则要犯“右”倾落后的错误。现在机遇很好,所以邓小平要求加快。好的良机表现在:
(1)        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2)        我国已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
(3)        更重要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3)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4.如何按经济规律办事?
   所谓规律就是法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规律只可遵循,不能违背。
   所谓经济规律,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如何按规律办事?就必须:
1)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当前中国的实际,就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经济建设的思路、规划、方针、政策,都要考虑这个初级阶段。超前和落后都不行。
2)        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3)        各方兼顾,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
4)        鼓实劲,不鼓虚劲。要真抓实干,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5)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培养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不按意志办事,向懂行的人学习。
5.        怎样协调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效益的关系?
按经济规律办事,最讲求效益,强调比例协调。这里就有一个效益,比例和速度的关系问题:
效益: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比率高,效益好;比率低,效益差。效益是核心。
比例:必须协调,按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使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
速度: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多了,比例协调才有意义,效益才会出来。
效益——核心;速度——前提;比例——条件。三者要协调,如有矛盾,则服从效益。
6.        什么叫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应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经济增长走什么路的问题。路有两条:一是粗放型,一是集约型。
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即强调速度和数量,不计成本,不考虑效益。
集约型: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追求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提高,即成本低,产出高。
一条是追究数量和速度,一条是讲究质量和效益,即速度和效益问题。我们要求的是效益为中心,把速度同效益统一起来。我们应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样意义很大:
(1)        可以合理利用资源;
(2)        可以提高商品质量;
(3)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        有利于科技的利用和进步。
7.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情况怎样?应如何调整?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关系不协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一般国家国民经济的结构都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我国目前的情况很不适应,因此必须调整:
1)        必须加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把农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国加强农业,经历了“两个飞跃”:
(1)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第二个飞跃:是靠科学种田,发展适度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2)        必须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提高素质和效益。
       第二产业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必须振兴支柱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        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和重要特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8.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
   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任务是:
   1)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业;
   2)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业;
   3)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
   4)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5)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
   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协调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如何协调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即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各地区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中部地区其次发达,西部地区比较不发达,因此,协调发展就更重要的,表现在:
  1)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整体经济的发展;
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地区之间互补,做到协调发展;
3)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加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保持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团结,国防更加巩固。
那么,如何才能协调发展呢?
1)思想认识上要看到不平衡是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也不可能短时期内一下子解决。协调发展是齐头发展。
2)要有依次推进的思想,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
3)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利用优势,加快帮助内地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10.如何理解经济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即经济要发展,社会又要进步,而经济同社会还要协调发展,同时全面进步。
11.如何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上,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由于如下因素:
1)现代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使经济增长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为一般生产力无法比拟。
2)现代科技是生产力诸因素中的决定因素。生产力中其他因素(人的素质提高,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工艺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扩大等),无一不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靠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不是一般的靠资金和劳力。
12.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也就是说,在现代化建设中,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适应,使社会经济发展可永久持续下去。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呢?因为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同时,人口剧增了,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生态平衡也遭到破坏了。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又反过来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就提出了一个更持续发展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1)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不仅强调数量,更要强调质量、效益。
2)实现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的条件。
3)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的目的。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安全的社会环境。特别要注意控制人口和消除贫困。
第七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总量总是显得不足,这就要求人们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多的产品,获得最佳的效益。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2)计划经济是通过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3)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资源配置实行的是计划配置。这种长时间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的计划经济,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人们也对市场经济产生错觉,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代表。事实上这种错觉越来越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它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且它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才开始有了变化。主要是思想路线端正了,考虑问题也实际了。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说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次理论突破,过去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是纯粹的计划经济,现在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还有含糊的地方,计划与市场到底关系如何,因为人们总是把经济体制同基本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考虑,总想区别姓“资”姓“社”问题。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消除恐“资”病,1992年被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又是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计划经济: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特点。
   优点:
    1)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2)可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
3)可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4)可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缺点:
1)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2)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造成动力不足,效益低下等现象。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微观性特点
优点:
1)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把资源配置放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2)实行优胜劣汰,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
3)对各种经济信号迅速作出反应,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缺点:
1)对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的调节、环境保护的调节,都显得无能为力;
2)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造成经济失衡,导致资源浪费;
3)引起贫富两极分化。
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哪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阶段(1978年~1983年,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4年~1987年,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87年~199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
4.邓小平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论断意义何在?
1)市场经济如同计划一样,不是划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志,而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2)不能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3)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5.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其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即买卖双方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市场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
2)商品经济是和市场密不可分的,商品经济又总是随着市场的发育而发展的。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时,商品经济则处于小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级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也步入高级发展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所以,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就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3)市场经济的功能是:
(1)资源配置功能,价格竞争,优胜劣汰。
(2)微观层次的经济均衡功能,商品供求的自行均衡。
(3)局部利益的驱动功能。
(4)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功能。
6.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必然的选择?
   市场经济的特征:
   1)自主性。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2)市场性。所有经济活动都通过市场来进行。
   3)法律性。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
   4)宏观调控性。必要时靠政府宏观调控,政府不是直接干预企业,而是靠税收,价格等杠杆来实现。
   5)保障制度性。优胜劣汰,但还是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要清晰,权责要明确,政企要分开,管理要科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结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建立宏观调空体系,政府间接调控经济运行。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8.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什么?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是典型形式的公司制。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其特征是:
   1)产权清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国家;
   2)权责明确,出资者和经营者权责明确。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政企分开,政企职责要分开;
   4)管理科学,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要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权力机构是股东会,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管理机构是经理班子,监督机构是监事会,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
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功能有哪些?
   1)经济功能:创造财富,推动技术进步,培养技术人才。
   2)社会职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
   企业制度有三种:
   1)个人业主制企业,即个体企业。
   2)合伙制企业,即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经营的企业。
   3)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0.什么叫市场体系?为什么要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市场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劳力市场都在内,都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
之所以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因为: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
2)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
3)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
11.市场经济体系有何特点?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
   1)统一性。市场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市场,商品交换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进行。
   2)开放性。对内对外都开放,把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3)竞争性。市场应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防止垄断,保护公平竞争。
   4)有序性。市场体系运行要规范化,秩序化。为了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
      (1)培育市场主体。企业、个人、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市场主体。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加快改革,个人要从事市场活动(自主消费、自主择业、自主投资)
      (2)培育要素市场。现在我国商品市场比较成熟,但各种生产要素发育相对滞后。
      (3)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由政府调控改为由市场决定。
      (4)发展市场中介机构。这是提供各种中介服务的组织。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5)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1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国家职能如何转变?
   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对国民经济总体和总量进行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呢?
   1)这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避免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2)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也有弱点,它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宏观调控。
   3)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如公有制经济、共同富裕和加速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经济转轨时特殊的要求等。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
   1)计划手段,是指导性的,非指令性的。
   2)经济手段,即通过预算、税收、分配来实现。
   3)法律手段,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经济。
   4)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必要时用的,如:命令、条例等。
      通过上述手段,达到一个目的,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宏观调控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即国家由行政手段来调控;一种是间接的,即国家由经济手段来调控。我们要逐步由直接转变为间接,为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
1)国有资产所有者,管好资产,确保增值;
2)社会行政管理者,制定法律,保证公平竞争;
3)宏观经济调控者,保持总量平衡。
这样就必须要求:
第一、政企分开;
第二、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开;
第三、精减政府机构。
第八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为什么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招?
   80年代末开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他们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不改变,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了。
   国内,我们模仿的苏联模式运转,也使我国的社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状态,再不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将被葬送。
2.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革命和建设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为了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我们叫它是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
   现在,我们运行了几十年的经济、政治体制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说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好,而是说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的具体体制太死板,因此必须要改革。这种改革,将会极大地发展生产力。这种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第一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次革命,将摆脱贫困,逐步进入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天地。
3.何谓政治体制?为什么对我国政治体制要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就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它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中央统一计划,集中领导。这种体制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弊端逐渐显露。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具体原因是:
  1)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最终成功的关键。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与法制国家的需要。
4)政治体制改革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迫切需要。
4.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长远目标是16个字,即:高度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法制完备——依法治国;富有效率——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竞争机制。
   近期目标是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重点是对领导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有:
   1)党政分开,职能分开,避免权利过分集中。
   2)进一步下放权力。
   3)精简机构。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5.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和原则是什么?
   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
   原则是:
   1)政治体制改革要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分阶段地进行。
6.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加强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反映在政治上,也必然要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
   2)加强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
   3)加强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发展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才能增强主人公责任感,才能发挥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
7.什么叫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国体就是指国家体制,国家制度。政体就是指政治体制,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对人民讲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它们分别选举政府,具体行使职权。
8.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我国叫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何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1)人民民主专政也是工人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3)它负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中国叫人民民主专政,这里有中国的特色:
   1)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里面有两个阶级联盟,一个是劳动阶级之间的联盟,如工农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联盟,如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人民的一分子,仍然参加国家政权工作,有着人民享受的权力。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3)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政权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9.为什么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何特征?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情不同: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专政基础上的,是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产物,因而它实行多党制,三权鼎立和东西两院制。
   我国,自己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题,上层建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我们的政治就是民主集中制的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无须三权分立,无须多党竞选,不能人为分裂和混乱。
   我国政治制度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象征着政治环境的兴旺、团结和朝气。这种情况并非人为,也非今日开始,而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的。
10.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中国有8个民主党派,它们是: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中国民主同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
4)中国民主促进会
5)中国农工民主党
6)中国致工党
7)九三学社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这些民主党派长期以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的。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大家走到一起来了,最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立后,又在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大家协商意见一致的《共同纲领》,成立了人民政府。在这个大家庭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政治制度不仅不能削弱,还要加强。中共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党的十二大提出)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多党长期合作;
3)政协是组织形式;
4)有宪法作保障。
其意义是:
1)能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2)能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3)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能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5)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1.如何看待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而居住面积约占一半,但经济文化水平发展较快较高。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
   2)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立统一的中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绝大多数人要求中国统一,只有极少数人才要求中国分裂。
   3)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是分裂的理由。应该通过互相帮助,共同繁荣。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这是国家行政单位,有行政和自治权,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5)我们在汉民族中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在少数民族中提倡各民族团结,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2.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相互关系是怎样?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说是: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主义法制产生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看,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从社会主义法制实施的力量源泉看,社会主义民主为社会主义法制实施提供了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制规定民主权利的范围,为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法制又成为人民同破坏者进行斗争的强大武器。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13.我国应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国家机构组织制度、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等。必须依法治国,即按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来管理国家。
14.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为什么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九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统一体中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精神和文化虽有区别,但又有联系,其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目的功能诸方面,是大致相同的。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构架成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且使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起革命的理念和信念,树立起主人公责任感,从而激发生产热情和创造能力,成为推动建设的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开发智力。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腐朽思想,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基础;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路线方针;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主要任务;
   4)培养“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根本目标。
   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理想信念、素质高尚、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有两个反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它要决定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一内容就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了。
   第二个方面是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略)。
5.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包括那些内容?
   思想建设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还有爱国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教育等。
   道德建设主要指: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这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上层建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这就要求关心人民,为人民服务。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用道德手段来规范和调节人们身体的经济行为。要为人民服务,反对见利思义,惟利是图。
   3)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为人民服务是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7.如何理解社会道德建设的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也就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
   我们说坚持集体主义,就是教育人民要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当然,也要求国家和集体重视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因为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个人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国家利益也无法实现。同时,还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8.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又是同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成为鼓舞我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能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社会主义的方向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
9.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
   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规范职业行为的关键,它协调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家庭美德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搞好家庭美德建设,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
10.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应该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同时又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这里有两个关系要处理好:
一个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为本,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国文化,防止和反对西方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一个是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文化的沉渣泛起。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什么要重在建设?
   这是客观形势和主观发展的需要。从客观形式来看,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抵制和消除坏的东西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主动的积极的作用。团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从主观发展来看,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因此就是丰富、充实和发展,一定要在建设上。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重在建设呢?
   1)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社会主义大业。
   2)贵在坚持,讲求实效。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同人打交道,同人的思想打交道,比较复杂,就要特别耐心、细致、长期、持之以恒。
3)教育同法制同时并举。
4)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文明建设,全社会都有责任。
第十讲 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1.邓小平对新的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1)二十世纪以来,当代世界的主题(或叫时代的主题)是战争和革命。帝国主义因瓜分殖民地而引发战争,战争引发社会危机,引起革命。
   2)世界进入70年代,出现三个世界的理论。划分三个世界的标准,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3)世界进入80年代,情况又有发展,和平和发展取代了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1985年3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的。这是邓小平对新的国际形势作出最新的科学判断。与此有关的,还有如下观点: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为什么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发生变化?新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影响时代主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主题为什么发生变化?
   1)60年代以后,两大阵营已经不存在,三个世界的客观现实已明显摆在面前。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很多,经济落后,日益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超级大国的掠夺。
   2)第三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发展本国经济,反对世界战争,已经成为世界的热点和主流。
   3)1985年3月,邓小平首先抓住这个特点,及时提出时代主题已经是和平和发展问题了。
   和平问题:即东西半球是否还要打仗问题,全人类都反对打仗,这是一个潮流。
   发展问题,即南北半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家都要发展本国经济,而且南半球反对北半球的剥削,也是一个潮流。
   邓小平把和平和发展问题又概括为东西南北问题,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已经不是过去的战争和革命了。
   影响时代主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大霸权和小霸权,大霸权主要是美国,小霸权各地都有,又叫地区霸权。所有霸权都不讲道理,搞强权政治,都要人家听它的。
3.为什么说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如何演变的?
   40年代(二战后),单极格局,美国独霸世界。
   50年代,双极格局,两个阵营,两个市场,两个军事条约。
   60年代,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两个阵营无法维持下去。
   70年代,双极格局继续瓦解,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8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霸消除,世界多极化越来越厉害。
   90年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一统天下也做不到,世界向多极格局发展。总之,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当中。这种世界形势对世界发展有利,对和平、稳定有利。
4.为什么说“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
   1)有资格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苏联解体后,只剩下美国一家。美国也不可能集中力量去打世界大战。
   2)世界人民都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这是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思和,大势所趋。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
5.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同英国谈判香港回归问题时,主权问题不能讨论。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都不让外国插手。
   第二、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国家利益是指主权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求同存异,寻求相互交往和合作的新基础。
6.我国对待和处理国际局势变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方针?
   方针是16个字: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具体是:
   冷静观察: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国际形势,抓住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展自己。
   稳住阵脚:对国际上发生大的冲击波,不要乱了阵脚。对西方威胁,也不要害怕、动摇。
   沉着应付:以沉着大度的姿态,处理好各种国际关系。
   埋头实干: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7.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
   1)独立自主:主要是
(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高于一切,绝非人权高于主权。
(2)真正的不结盟。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和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不受制于人。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霸小霸地区(地区)都要反对。我们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也反对人家强加于我们。
2)维护和平:主要是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它是中国(周恩来)、印度(尼赫鲁)、缅甸(吴努)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赞同。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最好的方式。
(2)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国家之间的问题,不是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可以解决的,我们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决不能压服人家,也决不被人家压服。
(3)应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去世界上充满着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新秩序。
8.中国倡导建立怎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内容是:
   1)相互尊重主权,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国家不论大小,都有权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
   3)各国独立地选择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反对干涉内政。
   4)尊重各国领土完整,反对侵略。
   5)尊重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内容是:
   1)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
   2)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进行控制。
   3)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
   4)发达国家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政治条件。
   5)加强南北对话,促进平等和经济往来。
9.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1)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2)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标准,转向务实性和多样性。
   3)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10.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依据是什么?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国家开放。把我国经济溶进世界经济体系,把我国国内市场溶进国际市场体系。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国策也要依此来制定。其依据是:
1)这是对我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老祖宗吃过长期封闭自守的苦头,使得中国变成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共产党人也吃过被人家封锁,自己也把自己锁起来,长期缓慢发展的苦头。
2)这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独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必须面向世界,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国内经济发展上新水平。
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就要吸收和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4)这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大生产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生产协作和贸易往来,增强经济联系。
二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分工已经广泛发展,生产社会化已发展为国际话。处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中的我国对外开放,自然是长期的政策。
1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进行经济建设。这个方针是二十世纪4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来的。建国后,仍然需要这个方针,这是因为: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问题都靠我们自己来决定,不允许别国干涉我们内政。
2)我国国家大,人口多,谁都无法养活我们,谁也无法代替我们自己建设。
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也不应该依赖人家,事实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让你依赖。
4)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人民,催人奋进,团结起来,去克服困难。
5)争取外援是可以的,但争取外援是要付出代价的。
12.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什么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础。必须主要依靠自己本国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2)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谁都不能离开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现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又是可以增强和加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13.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和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那些东西。
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长期的抵制和斗争,决不能引进和学习资本主义的丑恶的东西。
3)采用教育和法律双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
总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忘掉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决不能忘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不能忘掉腐朽有害的东西会危害人民。
14.对外开放的对象是如何选择的?
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可以是全方位的,我们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开放。当今世界有三种类型国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东欧以及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这三类国家中,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最强,它们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而产值却占世界的72%,在现代科技方面遥遥领先。因而,西方发达国家是我国开放的重点对象过。
1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设定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逐步推进的。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应以点带面,先选择东部为前沿,以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由南往北,由东而西的地区倾斜政策。
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
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浦东新区。
同时,又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省会城市,13个沿边城市。
这样沿海——内陆——沿江——沿边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了。
1)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展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浦东新区:这是进一步考虑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中国经济更有力地进入世界经济舞台而提出来的。它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享受国家给予的更加优惠的政策。
3)沿海开放城市:它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以扩大它们的自主权。
4)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所在的开放地区,专门划出一块地方,集中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出口贸易。它类同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只不过经济特区是独立的行政区域,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受所在地方政府的领导。
5)沿边开放区:这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周边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6)保税区:这是一个开放城市里划出一个海关监管区域。它比经济特区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如免除出口关税。
1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那些形式和途径?
1)对外贸易,这是传统的,即一国同他国的商品交换关系。
2)利用外资,这是加速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4)对外劳务合作,这是开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一种形式,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5)国际旅游。
6)企业跨国经营,这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一种全新方式。
17.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要大力增强综合国力,扩大优势,完善开放格局。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3)大力培养外向型经济管理人员。
4)修改、补充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十一讲 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
1.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是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强烈的侵略和干涉,港、澳分别被英国、葡萄牙所侵占,台湾则被日本侵占,后来又由美国插手,至今与祖国大陆隔离。
   香港,自从鸦片战争后,按三个不平等条约被英侵占,至1997年7月1日收回。
   澳门,1849年被葡萄牙人强占,与1999年12月20日收回。
   台湾,1895年被日本强占,长达50年。1949年,美国插手台湾问题,至今尚未统一。
2.第一代领导人如何探索和平统一祖国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一代领导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作了一系列设想和探索,其中不少原则和方针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先导。
   关于香港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7年就说过:主权是要收回的,收回后香港可按资本主义制度行事。台湾问题有所不同,它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国人不应该干涉,但是,由于美国插手,阻挠了中国统一的进程。所以,台湾问题是美国干涉我国内政造成的结果。
   195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63年又提出:“一纲四目”,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统一后,除外交权归中央外,其他军政大权,人事安排仍归台湾。这实际上是“一国两制”设想的思想来源的理论准备。只是当时他们没有使用“一国两制”这一提法。提出“一国两制”的是邓小平。
3.1963年党中央对台政策的“一纲四目”是指什么?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归中央外,其他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归蒋介石。
         2)军费、建设费不足之处,由中央拨付。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后再议。
         4)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举动。
4.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缅甸时,对台湾问题提出“三不动”是指什么?
   1)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
   2)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
   3)台湾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是前提。
5.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台湾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1955年,我们对台湾问题的提法,都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并且主要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祖国的统一。
   1955年以后,我们考虑到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一个变化。但是,并未改变“解放台湾”的含义,即以和平方式来解放台湾。
   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再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改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这意味着我们对台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
6.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三通”是指什么?
   三通为:通航、通邮、通贸易。
7.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谁时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方式?并就哪三个问题提出中国政府的意见?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的是哪个文件?
   首先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是:1982年1月对美国华人协会李耀滋提出的。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正式公开提出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收回香港问题。并且就三个问题提出中国政府的意见,这三个问题是:
   1)主权问题不可讨论,没有讨论的余地,一定要收回。
   2)收回后,香港的现行政治、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大部不变。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
   3)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协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这次谈话收集到《邓小平文选》中去,题目叫《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成熟。
8.1983年6月,邓小平对美国杨立宇谈话的文件叫什么?有哪些内容?
   1983年6月,邓小平对美国杨立宇谈话的文件叫《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有6条: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和平统一。
   2)反对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
   3)可以两种不同制度,但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和平统一不是谁吃谁,“三民主义”不能统一中国。
   6)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
9.1995年1月,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文件叫什么?有哪些内容?
   文件叫《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有8条:
   1)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
   2)反对台湾搞两个中国活动。
   3)进行和平统一谈判。
   4)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人插手和搞台独的人。
   5)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6)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湾领导人来访问。
10.什么叫“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个国家以社会主义为主体,同时包含台湾、香港、澳门三个不同制度的特别行政区。具体内容为: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一国,就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能有任何别的。
2)“一国两制”的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两制,并不是等分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大陆人口12亿,经济总量占绝对优势,国家主体当然是大陆的社会主义。港澳台人口2800万,占2%,土地面积占0.4%。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的主体,才能在政治上保证我们的国家主权不可分性和领土的完整性,也有利于港澳台地区实现高度自治。
3)港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高度自治不意味着独立,它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两者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高度自治表现在:
(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终审权。
(2)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
(3)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
(4)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均受法律保护。
(5)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4)对港澳台的政策长期不变。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也不需要变了。因为中国大陆分三步走,前两步已经完成,第三步大约需要30年至50年时间。到那时,大陆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大陆的实力将大大超过台湾,台湾的GPT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小,就更没有必要去改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是什么?
   1)“一国两制”构想是尊重历史和尊重现实的结合。
      所谓尊重历史,一方面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港澳同胞都认为他们是中国人,主权应属于中国;另一方面,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大陆。
   2)“一国两制”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原则性:那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
灵活性:那就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保持港澳的平稳过渡,促进大陆和港澳的共同繁荣。
12.《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签订于何时?香港和澳门是何时回归的?
   《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于1984年,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中葡联合声明》签订于1987年,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
13.我们如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变?
“一国两制”将作为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而加以坚持和实施。为此就要做到:
1)必须充分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重大意义。有:
(1)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2)它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经济发展,国家强盛。
(3)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稳定世界局势的一个有效途径。
2)要保证港澳平稳过渡。避免社会动荡,保持港澳继续繁荣。
3)防止西方反动势力插手。港澳回归,反动势力不会甘心,要保持高度警惕。
4)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推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
5)还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十二讲 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长期革命实践中,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唯一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是领导核心,这是因为: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状况,正确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我国的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目前我国正处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正经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时,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决定的作用。
   3)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这也不能离开执政党的共产党。
   4)党是动员和组织起千百万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路人和组织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同整个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使广大群众更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2.在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加强: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状况中去,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改善:就是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在新时期,之所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因为:
    1)新形势。现在是改革的攻坚阶段,体制改革既带来生机和活力,又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要正视这种新形势。
2)新目标。新目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的。与此同步,还要建立相适应的党的领导体制。
3)新任务。新任务是未来30—50年时间内,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党必须要建立与此相应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4)新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要求党有战斗力,另一方面党的肌体和思想作风又不纯。所以必然整顿,必须改善。
3.为什么说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1)党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党风正,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也一定要有正确的党风,才能出以公心,事业有成。否则,即使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能实现。
   2)党风的好坏关系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风正,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得到群众的支持,建设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否则,也会落空。
   3)党风好坏关系到党能否坚持先锋队性质。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然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要求党员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风不正,就违背这个宗旨,就有蜕化变质的危险。
   4)党风好坏是关系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党风好,社会风气也好,社会就平衡,建设就会顺利推进。反之,社会不稳,乱子不断,什么事也难成就。
4.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大反腐败力度?如何加强反腐败斗争?
   目前党内已经存在并且还在蔓延的腐败现象。尽管一直进行斗争,但是腐败现象还是越演越烈。中共中央已经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已经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的肌体。如果不加强反腐力度,必将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败。
   为此,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措施有:
    1)把反腐败斗争同现代化建设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举措,而不是看成对立的事物。即越要加紧建设,越要加强反腐斗争。
2)把反腐败斗争同党的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反腐斗争看承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党的建设一直坚持下去,反腐斗争也就一直坚持下去。
3)坚持教育,坚持法制,坚持监督。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4)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
5.中国共产党依靠哪些力量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是党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
2)依靠广大农民。农民人数最多,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力量。现代化离开了农民和农业,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3)依靠知识分子。我国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4)依靠人民军队,捍卫社会主义祖国。
5)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
6)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有哪四大功能?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有哪两大联盟?
   四大功能:团结、沟通、协调、自我教育。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前一个联盟是主题,后一个联盟要依靠前一个联盟的巩固而发展。
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1)政治协商职能。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在决策前广泛协商,听取意见,然后再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
   2)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对通过的法律、法规、决定贯彻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可以使党和政府减少失误和错误。
8.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信教自由,不信教也自由。不能强迫任何人信教和不信教。我们要求宗教同国家分离,宗教同学校分离。不能利用国家政权来推行或禁止某种宗教,同样不能允许宗教干预国家和学校事务,不能以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要团结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人,把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宗教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9.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指导思想、巩固程度、宗旨性质三方面问题。指导思想:就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巩固程度:就是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宗旨性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三方面问题,就是说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的两大课题。
10.当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组织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作风建设指什么?制度建设应注意那些问题?
   党的建设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1)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是:
      (1)不抓思想理论建设,就无法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2)不抓思想理论建设,就无法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3)不抓思想理论建设,就无法造就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党员队伍。
   2)组织建设有如下内容:
       (1)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2)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决定一切的。
       (3)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作风建设指什么?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4)制度建设应注意如下问题:
        (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2)充实和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集体领导和分工责任制度等。
        (3)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转换、职务任期以及离退休制度,还要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4)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5)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形成规范的监督体系。
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党的十六大是何时召开的?它回答了我们应该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
   党的十六大是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它郑重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2.党的十六大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
   它是在:努力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情况下召开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统一的情况下召开的;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再探索的时候召开的。
3.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什么?
   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各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4.党的十六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任务是:在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在实现前两步走的基础上,具体规划第三步如何去实现。决定在第三步的进程中,再走三步路。第一步是2001年到2010年,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是2010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时又翻了一番,在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5.实现这个任务的可能性是什么?
   第一,全方位的开放,参与世界经济交流。我国劳动力资源厚,价格低,素质高,数量大,有巨大的农村市场,还有很有潜力和希望的城市市场,我国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城市化有巨大的潜力。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同步推进的,甚至城镇化比工业化还要快。而我国现在工业化水平是30%,而城镇化水平还只是20%,潜力很大。
   第三,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它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第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国民间融资已达12万亿。
   第五,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外资、外贸、内需,都可望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6.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任务?
   1.应该把发展作为主题。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2.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制约我们发展的还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产业结构,地狱结构和城乡结构三方面。
   3.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是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开放也到了全方位阶段,它能释放生产力的更大能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劳动力粗放型逐步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4.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人民将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我们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7.什么是“三个代表”?
1)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
2)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这种关系?
1)“三个有利于”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来的: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三个代表”是2000年江泽民考察南方时提出来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三个有利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理论的创新。
3)“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4)“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思想是在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三个有利于”是10年前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才是唯一的出路。“三个代表”是10年后,在世纪之变的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我们要面对21世纪,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总之“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都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结果。
5)“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相继提出,相隔10年。这1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结果,也是坚持理论不断创新的结果。
9.“三个代表”是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1)是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来,走过三条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过五大辉煌,即: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也犯过三次严重错误,即: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王明的教条主义和“文化大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教育我们:坚持“三个代表”则得,违背“三个代表”则失。
2)是再创辉煌面临的形势逼出来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发展,这种有增无减的趋势,迫使人们一定要快速前进,否则落后就要挨打。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必须抢占制高点。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10.“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1)“三个代表”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们的行动纲领。
2)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的新形象,表明共产党的先进性,也是共产党永葆青春的力量源泉。
3)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的高度统一,是新时期新任务作出新回答的集中体现。
11.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思想是面向新世纪的宣言书?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停止了错误路线的执行,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路线,开创新时期的开始,是宣言书。
2)1992年南方谈话,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为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许多带关键性的问题,开辟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也是宣言。
3)如今,“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与时俱进,创建更加辉煌的成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又是宣言书。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党在理论上的创新?
   “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解决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是表明党的执政资格;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表明党的执政能力;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表明党的执政基础,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时俱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思想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在中国是执政党,执政地位要求党不断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核心,为中国人民永远造福。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情况千变万化,共产党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三个代表”思想集中反映了人心背向的问题。
党风的好坏,决定了党是否能够为中国人民办好事的大问题。“三个代表”思想规范了共产党必须成为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党。
14.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必须抓紧本世纪头一、二十年,把发展作为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就要求:
1)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合理使用资源,加强环境生态保护。
2)改革必须有突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3)开放必须有新局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有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此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
6)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通过了什么决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2003年10月召开的,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6.什么叫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就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就是指各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平衡。可持续就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康社会实现的目标,难点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的要求,不光是经济的指标,还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这都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发展的观念。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过去我们有许多好的经验,例如:重视经济的发展,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也有教训,例如: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想集约型转变上还有倒退,高投资、高消耗的现象还有增加。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实力,最终依赖经济的发展。
17.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做到5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
   还必须做到5个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动力)发展(目的)和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以民为本。
   这5个统筹和5个坚持是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道路。
18.为什么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这是因为:
1)从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看,所有制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对生产资料占有以后对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如:独资、合资等应运方式有直接经营和见解经营。多种有效形式,更能促进自身发展和壮大。
2)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才能消除传统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弊端,实现责、权、利的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我国的市场经济,市场主题不是私有化,而是国有企业,这是我国的一大创举。
4)实践证明,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是公有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对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并以多种形式(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合作、出售)搞活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市场竞争里,推动经济发展。
19.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哪些重大创新?
   有4大创新:
   1)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主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很正确,运转也很有效,但是还不规范,不完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是要完善。
   2)提出新的发展观,作为进一步改革的知道思想。
   3)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一,今后要尽量减少国有独资企业;第二,要尽量避免投资来自同一单位,要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三,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
   4)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化产权制度,即:归宿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20.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何意义?
   有5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题地位。
   2)有利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5)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十六大如何强调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在分配中,特别要注重效益,它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的表现。没有效益,就失去了基础。同时,又要注重公平,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公平,劳动者就失去了积极性。效益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偏移。
22.“三个代表”思想是何时写进党纲和宪法的?
   “三个代表”思想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写进党纲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04年3月全国十届二次会议上写进宪法的,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指导思想。
23.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我国的总任务是什么?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维护世界和平
24.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思路是什么?
思路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经济。这是要坚持的。还要完善,十六大提出:(两句话)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这里包含:
1)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即工友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个优势不仅在数量和比重上,主要在质量上(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增值力、市场竞争力等)
2)公有制为主不等于国有制为主,公有制包括公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3)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的控制力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去提法是“必要补充”,历来提法是“基本方针”,现在十六大提法是“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和完善。
第一,要充分认识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性。
第二,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种歧视性的规定。
第三,对非公有制经济行业的职工要关心帮助,政治上一视同仁。
第四,要想方设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它提出了什么议题?为什么?
十六届四中全会是2004年9月召开的。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议。执政能力就是领导国家,管理社会,驾驭局势的能力。这是因为历史使命的需要,复杂环境的需要,现实状况的需要。
2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它提出什么议题?为什么?
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它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请注意:是叫“规划”,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叫“计划”)简称“十一五规划”。这是因为现在中国到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中国究竟要走上一个什么样的新途径?能否给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关注中国的人展示一个清晰的未来,打消或减少外界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心至关重要。
2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它提出什么议题?为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它的主要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全中国人民,全世界友好人士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现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解决得不好,也可能遭到严重的曲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所以全会要以此为主要议题。
一些重要的日期和事件
1.关于经济体制理论的两次大突破
1)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第一次理论突破
2)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解答了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这是第二次理论突破。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演变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改革的起步和顺序
   1978年12月,农业改革开始
   1984年10月,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85年3月,科技体制改革开始
   1985年5月,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两手一起抓,两手抓硬。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若干个“第一次”
   1980年5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形成党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邓小平理论”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把邓小平理论归纳为16个理论观点。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作为国家和人民的指导思想。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概括党的基本路线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1)坚持改革开放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现在提,最好加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6.一系列“三”
   1.三个三中全会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是历史转折会议,中国新时期新阶段的开始。它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三条路线: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
   组织路线——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
邓小平在三中全中讲话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2月,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从我国经济体制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作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为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三个宣言书
   1)1978年12月,三中全会——宣告了中国新时期的开始。
   2)1992年2月,南方谈话——宣告深化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3)2000年2月,三个代表——宣告了中国决心新的姿态,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开始。
   3.三大任务,2000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要素
      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有一个所解决的核心问题
      全部理论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紧密的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开始形成(1978年5月——1982年9月)
      形成轮廓(1982年9月——1987年10月)
      体系形成(1987年10月——1997年9月)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三步走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提出
      第一步:1981年——1990年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1980年时GDP为3700亿元
      第二步:1991年——2000年 GDP再翻一番,达到中国人民进入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GDP再翻两翻,达到现在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是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过程。
   7.十六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新)
      第一步:2001年——2010年,GDP翻一番,达到18万亿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2011年——2020年,GDP再翻一番,达到35万亿元,中国人民整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第三步:再用30年,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三个代表
      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表明党的执政资格)
      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表明党的执政能力)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大的执政基础)
   10.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11.教育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12.三讲
    讲学习
    讲政治    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
    讲正气
13.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目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国企改革三步走
    扩权(放权让利)1978——1984
    政企分开(政府转变职能)1984——1992
    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至今
1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阶段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时)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时)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大纲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公民,教育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7.邓小平理论的三大贡献
    第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所有制、公有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81年《历史问题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7年党的十三大
       1992年南方谈话
       1997年党的十五大
    2)性质特征:性质是社会主义,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
    3)基本路线
    4)基本纲领
    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市场经济的有关论述:
     1979年首次提出;
     1992年南方谈话充分阐述;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市场经济的决定;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上,分配制上,宏观调空上
    3)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5个方面)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Ⅵ彩| 六合投Ⅵ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Ⅵ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1 18: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纯支持一下.早考后书扔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非常感谢,希望这次能通过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7: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お疲れ様~
本当にありがとうね。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ι彩| 六合投ι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ι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間違えたじゃないかあ。
こっちは日本語の論壇だよ。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φ彩| 六合投φ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φ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真的好多啊,范围还是广的,公共课背的真辛苦啊!
谢谢版主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ぎ彩| 六合投ぎ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ぎ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4: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6: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成绩出来了..偶刚及格..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6: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6: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 1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1:38 编辑

新增了16大的内容!大家可以看看!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⒆彩| 六合投⒆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⒆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不是考本科的吗,怎么也考邓论的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6: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有时事政治吗?
16大的内容有资料吗?如果有希望楼主提供哦.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个月要考,还没开始看书

就以这个为准,开始努力,一定要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3-29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