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junshan_yin

[本科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详细笔记+练习题+真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二重的: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及经济国际化高度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维度拓展,因而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动起来的。
2、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三、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3)它是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
四、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
(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化,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景深刻的社会变革,揭示这场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研究这场社会变革的规律、特点及曲折性,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首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写的《**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他们所揭示的这一真理,主要破坏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社会化生产既然已经不具有个体的私人生产的性质,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广大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虽然变成许多工人共同协作的社会行动,但组织和管理这种生产社会化的却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由许多工人共同创造的社会产品,也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方面,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在阶级关系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孕育着革命,这一革命就是按照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一一社会主义转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产的社会化是决定这一转化的革命因素。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逐步容纳不下去,于是生产力发展的锋芒就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力量-社会化大生产,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而且素质日益提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深受压迫,没有自己的什么东西需要保护,它的阶级利益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致的,它同其他劳动阶级相比.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无产阶级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与大机器工业相联系,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社会化人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劳动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能够把广大劳动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能够打碎资本主义旧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力量。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行动实现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③,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认为英、美有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时,也曾经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设想。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具体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列宁对马恩思想的发展
19世纪未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
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事实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同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一个时期:
⑴、进一步巩幽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l生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⑵、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鼠、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围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种临时性政策。
⑶、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此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同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增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上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列宁“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3年斯大林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时说:由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70%,所以,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个工业国;由于消灭了工商业部门中的资本主义成分j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工业中的唯一形式;由于击溃了富农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成为农业中的稳固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困现象,消灭了失业现象,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取得了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幽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嗣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
在20世纪发展中发生的曲折:
80年代术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以后,对少数危害社会的分子也仍然需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予以打击,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因而无产阶级专政还肩负着在国际斗争中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职责。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新生的还比较弱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围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美好目标,同时也是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作日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首先,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除了本身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足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公民在法律而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这是因为,肃清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等。总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
《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
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同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胜的,而是多样性的。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基础上,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l生,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足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鲜明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规定了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和近期目的,是党的行动的指南。**党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最终实现这根本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又有近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论者。
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党人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的上的最高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光明磊落的党,是不怕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在改正缺点和错误中不断前进的党。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欢迎人民的批评和监督,而且随时进行自我批评。恩格斯说过,勇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它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于党的事业,并有效地监督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还要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大力量、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党既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工人阶级先进队伍,就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也是保证党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的有效的思想宣传和教育工作,社会主义革命是难以广泛发动并取得最终胜利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在形势发展非常迅速、局面又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尤其需要由党来正确地判断形势,为革命斗争及时指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个十分严密、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革命组织。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特别是在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革命队伍的绝对领导,保证人民军队的政治性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在斗争中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建设实际,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领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的政治领导,才能排除各种阻力,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领导。党领导人民,通过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通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领导国家的建设。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说是迄今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民主的制度。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它不但是形式上的民主,也是实质上的民主;不但是政治权利上的民主,更是经济和社会全面权利上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实现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主权利就会再次丧失。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动摇。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隋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不断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在政治领导方面,也有一个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围内外形势的挑战。在组织领导方面,也要根据形势和条件的不同,探索多样化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组织形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当紧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来进行。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摧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恩格斯也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不复存在。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上j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所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使工人阶级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走上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更加自觉的道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工人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压迫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完全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中,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更多更有利的条件,也提供着更有力的实践证明。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式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同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我国现在尚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究竟会有多长,究竟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何时才开始并怎样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尚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探索。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宁肯把时间设想得长一些,也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最后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虽然社会主义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而且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满腔热忱、脚踏实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会到达共产主义,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足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继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我们党也将根据新的国情制定符合新的发展阶段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社会主义在我国就会日益走向辉煌,为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伟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定这一共同理想,并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经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展望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形成了他们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共产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能实现。它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
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实践)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唯心主义)的理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8.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2: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B.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C.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C.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D.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4-25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