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junshan_yin

[本科公共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细笔记+练习题+真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其中奕䜣集朝廷大权于一身,倚靠着文祥、宝鉴、董询等人为左右手,并开始重用汉族官僚。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所谓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奕䜣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李鸿章的主张与奕䜣基本一致。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3.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争鸣
有的全面肯定;有的全面否定;有的坚持两点论;有的主张具体分析。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有的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
1.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3.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1.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周求存和自强。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内容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2.百日维新的失败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
(2)袁世凯告密促发政变
(3)光绪皇帝被囚禁于中南海赢台
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4)"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则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引颈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为改革维新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沙俄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如果不实行变法,将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复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重点和难点:
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革命,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在三民主义学说指导下,以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而辛亥革命既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评价辛亥革命时有过一段重要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因此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在中国近现代史撒谎能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我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中国民族是在屈辱中进入20世纪的,国家主权丧失,山河破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世界上残存的封建王朝大多成为他们的附庸,封建古老的中国也不例外。
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同年9月又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此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2.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3.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4.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416家,资本额超过8000万元。
2.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3.设厂的地区集中
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的一半以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后来,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活动其中心之所以在江浙、两湖、广东地区,是与这三个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2.清末“新政”的破产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一点,连在华外国人也觉察到了。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道:“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1.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2.上书遭贬,思想觉悟
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并北上天津,希望能将上书递交李鸿章,但被拒绝。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行新政”的,但经过现实的教育,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3.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1894年,他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4.伦敦遇难,声名鹊起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在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同时,我国在20世纪初,又兴起一场留学热潮,留学生的人数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直线上升。
1.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历史进人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廖仲恺,陈天华,秋瑾,邹容,黄兴,鲁迅,吴玉章等,当时吴玉章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寻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离子情。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2.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王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大动乱。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为什么过去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能成功呢?主要原因是:
1.组织工作比较扎实
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反清思想广泛传播,原来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和后来建立的‘共进会’,长期在湖北新军和学界进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革命基础较好
新军中许多士兵参加了革命党,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增长,新军不但失去了拱卫清王朝的功能,而且普遍推行反清革命,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3.清军力量比较空虚
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地区清军的大部分力量吸进四川,致使武昌地区清军的力量比较空虚,为这次起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
武昌起义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但是,他首创革命,并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
1911年12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14期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在有候选资格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中,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革命党人、各界代表近万人的簇拥下从上海来到南京,于当晚举行了临时大总统胜任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宣读誓词。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
1.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各部总长,次长的情况来看,虽然以革命党人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其他都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是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十分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各部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他们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
2.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比如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制定了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对内的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吏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入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如一洗而去,是和平统一;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可许多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保护人权,人民有选举和参政的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私人财产,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和农垦业,奖励华侨回国投资;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民主共和的宗旨,清朝时代颁发教科书一律禁用;在新闻出版上,遵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言论自由原则。)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毛泽东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失败了,因为带之而起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独裁统治之间,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们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在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斗争和探索。因此,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里,中国社会交织着帝制与共和,独裁与民主,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2.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邹永成所言:轰轰革命几十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料袁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怪胎,它本质上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却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有人说它是新瓶装旧酒,有人说它的肋骨子里是依旧的,袁世凯作为他们的始祖和代表人物,曾经是赫显一时的北洋大臣,摇身一变又坐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独裁统治为什么能够建立起来呢?主要原因是:
(1)帝国主义大力扶持和帮助;
(2)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竭力支持;
(3)立宪派的大力支持;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5)袁世凯有相当的军事政治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全力恢复清朝遗留下来的军事官僚机构,把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的胡汉民的职务统统给与免除;豁出北洋军队建立特殊的警察机构,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2)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了约法,有了国会,有了众多的公开活动的政党,当时的中国似乎有点像民主共和国的样子了。实际上,全部政权都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里,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不能容忍的。1912年8月,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它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7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1913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目,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于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国会证书、徽章,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5)投靠帝国主义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6)复辟封建帝制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极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
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2.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还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之财产。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3.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钓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历史一再证明,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向绝境,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方案不能救中国。
吴玉章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沉痛的写到: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这段话说的非常深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民族旧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走入绝境?
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五--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复习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30年既是中国**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艰苦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30年,也是中国革命翻天覆地的30年。中国曾经有过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经过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是中国**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从而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二、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为什么官僚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对象?
2.分析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奉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后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俄国十月革命及影响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俄历10月25日)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人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的国家,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对于法西斯国家的野蛮侵略,世界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1942年元旦,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红军在同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的转折。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对于日本的侵略,亚洲各国人民在长时间里进行了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4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全面展开攻势作战。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引起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中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2.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在这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蒋介石集团上台之后,即宣言“要联合各国共同对付第三国际”,公开站到了帝国主义阵线一边,不过,他们在口头上仍标榜反对帝国主义。1928年6月,南京政府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要求与外国列强“重订新约”。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如外国在华的租界、租借地和驻兵、内河航行等特权。按照国民党政府同一些国家订立的条约,中国对外国进口货物除原定的值百抽五以外,可增收5%-30%的附加税。这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某些积极作用。但中国并没有真正取得自定关税的权力,而且中国的海关也仍然由外国人控制,长时期内总税务司一直是由外国人担任的。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
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中国人民在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形成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并受它们压迫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
1.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内涵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同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以及旧式富农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这个资产阶级叫做“官僚资产阶级”。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1)垄断和控制金融业
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国民党政府通过加入“官股”、改组有关机构等,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它们被赋予经理国库、发行兑换券、铸发国币、经募内外公债等项特权。以“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一天比一天贬值。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物价则上涨7255862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2)发行内债
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内债发行得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3)从事商业投机活动
官僚资本集团在垄断金融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4)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它拥有电力的67%,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
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
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地位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他们具有爱国的立场,不少人还掌握着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以这个阶级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的。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出身于这个阶级,或者与这个阶级有比较多的联系。这个阶级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在中国**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重新提了出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3: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党提出这种明确的主张,经历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过程。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对于中国**党的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作了系统的论述。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
民族资产阶级是真诚地希望中国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但是,它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起来说,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出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4-25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