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74|回复: 17

[本科专业课] 北京2012---日本文学选读(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10: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1 编辑

     北京的日本文学选读考试是中文试卷,之前考过一次没有过,今年重新报考了。
主要针对课本复习,只要复习好了肯定能过。我会将每课的重点打好后发上来,但针对课后
问题我所答的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希望要考的同学一起努力,共同探讨,争取今年能过掉这科。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U彩| 六合投U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U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1 编辑

先从我己打好的课文发起吧。欢迎补充。
伊豆の踊子 (いずのおどりこ)―――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説家、生于日本大阪。
  川端康成的生平与”孤儿根性”:
  川端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8岁时祖母故去。三、四年后唯一的姐姐也患病夭亡。此后,川端一直与祖父过着孤独的生活。16岁时,祖父也离开了他,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孤儿,从幼年起多次参加葬礼,曾被其表兄弟戏称为“葬礼的名手”。孤寂之感从那时起一直伴随着他,他称这种感觉为“孤儿的根性(孤児根性)”
  川端康成与新感觉派:
    1920年,发表《招魂祭一景》(招魂祭一景)获得菊池宽善意的评价,为他打开了进入文坛之路.由此他开始文学评论的写作。1923年,他成为《文艺春秋》的同仁作家。翌年,与“横光利一”等人组织当时的文学新人创办了同仁杂志《文艺时代》,成为风靡文坛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与与日本传统美意识:
    1933年《禽兽》发表之后,川端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的传统美成为他文学追求、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传统美意识与现化文学手法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他的代表作品《雪国》(1935-1937),的问世,并使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新的顶峰。、

他的作品集《感情装饰》,收集了他在这时期所创作的许多新感觉派色彩浓厚的“微型小说(掌編小説)”,1926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小说抒情的笔调,清纯的青春描写赢得了读者的欢迎。
尔后,他又以东京浅草地区的风俗人情为题材,写下了一系列作品:
《浅草红团》1929、《花的华尔滋》1936---(浅草紅団)、(花のワルツ)
1931年发表的新心理主义小说《水晶幻想》是川端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战结束后,川端明确表示“败战之后的我将不踌躇地归返于日本古代的悲哀之中。我不相信战后的世相风俗,也不相信面前的现实”,“我今后唯一要赞美的就是日本式悲哀。从此,他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如:《千羽鹤》,《山之音》,《古都》,《独臂》。
《雪国》等代表作品曾被翻译出版,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自杀身亡。

作品简析:
《伊豆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川端康成早期小说创作代表,曾被多次拍成电影,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抒情小说的佳作。
  《伊豆舞女》的内容概要:
   本篇是作者根据自己高中学习期间1918年暑期赴伊豆半岛旅行时的一段回忆而创作的。作者是个孤儿,生性乖僻,对于他人的同情,好意本能地排斥,这种自幼形成的情格,孤独的情感,被作者称之为“孤儿根性”。在伊豆的旅行中,能过与卖艺人一行的交往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与薰这个少女及其他卖艺人的坦诚感情交流中体验到“爱”的无私。这使作者变得愿意接受他人的好意与关心,充分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平等关系,情格变得十分开朗。“孤儿根性”从此也荡然无存。
   
   小说中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为是作者自身,”我”的内心变化,情感波动也可以说是作者着意表现的重要内容.舞女”熏”的朦胧的青春意识,与”我”之间的默默的,不可言喻的情感交流,可是说是作品构成的”核”.
    《伊豆舞女》的创作特点:
    小说中,以“我”的视线去观察,以“我”的眼光去寻找,以“我”的心去感受这个与“我”的生活经历全然不同的卖艺人的群体和少女“薰”。对于“薰”这个少女,作者无意去展现她的形体之美,仅仅以模糊的、不确切的文学描写向读者展现,这或许正是日本“余情”式的描写,是一种朦胧之美的体现.
      小说十分注意描写景物和天气的变化.”我”内心的起伏,情感的变化有机地融汇在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体现了川端文学美的另一个侧面;外部情景体现着主人公内心的波动,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又在外部自然景物的变化中得以体现.这正是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
   《伊豆舞女》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一切都发生在旅途之中,这是一个与外部世界及其他无关人物可以完全职责绝的世界。作者精心设置的这一环境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意识,也是作者追求的小说效果成立的重要条件。川端康成对非功利性“美”的追求,在这个中篇中体现在对人们无私的“爱”的追求,对“薰”这个极富传统美的女性形象的追求之上。



下面问题,未找到答案,请帮忙补充。

问题: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手法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ヶ彩| 六合投ヶ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ヶ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1 编辑

絵本    ―――田宮虎彦(たみやとらひこ)
作者簡介:
田宫虎彦的生平:
田宫虎彦(1911-1988),小说家,生于东京,成长在神户市。1933年入东京大家国文科学习,在校期间他成为”同人刊物”的同仁.1936年东京大学毕业,曾在报社、国际电影协会、女子高中及政府机关等处工作。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田宫虎彦曾编辑杂志《文明》,1947年在《世界文化》上发表历史小说《雾中》(霧の中),获得文坛的承认,由此开始其专业的创作生活.195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画册》,并获每日文化奖.1957年,他以《爱的遗物》(愛のかたみ)的书名出版了与故去妻子的书信往来集,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田宫虎彦的文学创作:
田宫虎彦的小说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一是取材于历史的历史小说,如:《雾中》《落城》
一是取材于1930年代政治黑暗时期的学生生活自传体小说,如:《画册》《足摺岬》《菊坂》
一是描写普通家庭,下层妇女的不幸生涯,如:《异母兄弟》《一个女人的生涯》
还有一类揭示社会问题,战争问题的小说,如:《幼女的声音》
还有一些描写年轻女性的作品和故事性较强的小说。
田宫小说的创作是建筑在战争年代的个人体验以及人道主义思想之上.他的自传体,私小说式的作品在个人情感,内心世界的描写之中,流露出对于黑暗时代的不满,愤怒,为传统的文学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品简析:
     《画册》产生的时代背景:
     《画册》发表于杂志《世界》上,这个短篇和田宫虎彦的其他几个短篇小说,如(《菊坂》,《足摺岬》都是取材于作1932至1933年之间作者的学生生活.这段时间正是军国主义肆行猖獗、思想专制、对进步活动疯狂弾圧的黑暗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实施专制主义政策,使中国及亚洲人民遭受到极大的耻辱,经历了无穷的苦难,同时也使日本这块土地上空笼起阴沉的乌云,使日本人民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画册》的内容概要:
   《画册》取材于作者个人的经历,但没有像传统私小说那样去写个人内心的悲哀,心境的平和,而是通过个人经历,身边人物的描写揭示黑暗专制的社会将给普通人带来什么.这个社会给”我”带来的是必须消耗个人体内的一切热能,必须忍受一切屈辱,以此换取生活的必须和在大学学习的权力.这个社人给”中学生”带来的是被迫远离慈母,在风雨中送报以换取勉强糊口的费用,是不得不为求学而忍受病痛折磨,是不是得不蒙受冤屈,遭受毒打,是不得不选择自缢身亡的解脱之路.作者痛恨这个黑暗的,专制的,恶魔般的时代,于是便在蒙受屈辱,遭受毒打的中学生身上凝聚起对于这个时代的痛恨与愤怒.
  
《画册》的主题思想 :
    作者不仅看到了这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的生活艰辛,精神痛苦,同时还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生活在另一个层面的富足之辈的生活上的奢侈,精神上的优越,以此表达心中对现实不平的反感,无法抹去的悲哀.在这个群体的描写中显露着作者对于现实不露声色的批判.
    当然,作者对现实并没有彻底绝望.在阴郁,悲惨,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现实中,作者发现了那个久病卧床不起的少年”明亮”的眼睛和”优美动听”的声音,发现少年善良多感的稚幼的心,同时也发现了从未来中投来的一点光亮。作者企望从自己周围这片黑暗之中寻找出一个光明的世界,尽管“中学生”的死使黑暗为得愈发黑暗,但是作者坚信光明不会永远消失,一点光亮定会变成光明一片。“我”临别时,赠给少年的那本安徒生的画册正是作者对这种人生认识的寄托。
《画册》在时代背景描写上的特点: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呜咽的起床号声,久久萦回在耳边不去的尾音,正是这个黑暗时代中普通人的痛苦、悲哀、压抑的象征。小说中,曾有几处对淫雨、暴雨的描写,“我”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中学生”不堪风湿痛的煎熬,房东一家因贫穷的争吵,在雨夜,蒙受不白之冤的“中学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轻人因病痛而发出的呻吟、本应温馨的家庭中传出的怒吗、风雨中垂挂在槐树上的少年的尸体,这一切进一步增强了这一黑暗时代的压抑、阴郁、沉闷的气氛。在这里,景物、天气、声音的描写己不再是为烘托个人心境的可有可无的道具,而是用来渲染时代气氛,让读者共同感受时代黑暗的必需。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09: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魔法のチョーク―――安部公房(あべこうぼう)
作者简介:
    安部公房(1924-1993),小说家、剧作家。生于东京。出生不久,随家人来到中国沈阳市,在此度过幼年、少年时期。1940年返回日本。1943年考入东京大学医学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部阅读了里尔克与尼采的著作,并受到海德格涅等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校期间,他开始进行诗歌、小说的创作,1947年自费出版了《无名诗集》,这部诗集收集了他在二战末至二战后所写作的诗歌,能够明显看到里尔克的影响。
   
1948年,安部公房发表了小说《在道路终点的路标处》,由此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活动。
    1948年8月,安部公房因其非写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活动而成为战后派重要刊物《近代文学》的同仁作家,并在评论家花田清辉的影响之下,对超现实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
   1950年,他发表了《红色的蚕茧》,获战后文学奖。
   1951年,他以卡夫卡式的手法写作的《墙壁---S.卡尔曼氏的犯罪》获得了芥川文学奖.
   1950年前期,他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大多都体现了反写实主义的方法与社会批判的结合,代表作品有:《魔法的粉笔》《闯入者》《饥饿同盟》《野兽们奔向故乡》《第四冰冻期》《砂中女》《他人的面孔》《燃尽的地图》《密会》.其中《砂中女》被认为是战后文学先锋派的文学精品,得到很高的评价。
    安部公房是日本当代很有特点的小说家。在西方先锋派文学的影响下,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居多。他的小说作品竭立以寓意性、讽喻性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的人的扭曲,人的异化,表达了他本人的现实认识。
作品简析:
    1950年,《魔法的粉笔》与《洪水》《红色的蚕茧》同时出现在杂志上,大标题是《三个寓言》。当时安部公房的《红色的蚕茧》获第二次战后文学奖《墙壁》获第二十五次芥川文学奖。
作者擅长以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在虚构的非现实的世界中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魔法的粉笔》正是这样的一个短篇。
“魔法的粉笔”在这里是虚、幻想的同义语。作者以粉笔的魔力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界。“改造世界的不是粉笔。不改变世界、等待我们的只有饥饿。”氩先生绝望的低吟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也点明了这篇寓意小说的主题。在这里,“饥饿”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饥饿”,它还包含着人们情感上、精神上的渴求。
墙壁在作者的笔下,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现代人的孤独、人与人的隔膜、现代人封闭的存在。墙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是造成封闭状态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现实中这道门是闭锁的。可以说,在作者笔下的墙壁正是这种封闭的代名词。人们可以越过这封闭世界的墙壁,走向想往的外部世界。但是,这外部世界在作者眼里,正如“氩先生”用粉笔画出的那样,仍然是空旷的、荒凉的、孤独的。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ゴ彩| 六合投ゴ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ゴ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1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恩,今年北大日语自考毕业考试也要复习这个
帮LZ顶一个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蠅 はえ
作者:横光利一  (1898-1947) 小说家,生于福岛县。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1920年与菊池宽、川端康成相识,并成为《文艺春秋》同仁。
1923年发表两个短篇小说《苍蝇》和《太阳》,尽管这两个短篇是在新感觉派组成之前发表的,但是显现在作品中的特异的文学表现与文体与以后的新感觉派的创作完全相通,在文坛引起反响,使其成为受文学界瞩目的文学新人。
   1924年,在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与“川端康成”共同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组成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派别“新感觉派”。
   1927年《文艺时代》解体后,横光花费几年时间完成了被称作“新感觉派文学手法集大成”的长篇小说《上海》1931,以此终结了新感觉派时期的创作,并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创作。
   1936年作为每日新闻社特派记者,出访欧洲半载,晚年大作《旅愁》1938便是蕴酿于此时,1947年因病去世。
    横光利一大胆汲取西方文学手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文学意识,写下了一系列实验性作品,对日本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是日本二次大战前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作为新感觉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发表的评论与小说:
《头与腹》1924、《拿破仑与顽癣》1926、《春天乘着马车来》1926
长篇小说:
《机械》、《家徽》、《寝园》
作品简析:
   《苍蝇》这个短篇由十个小节组成。每节不过是数语寥寥。但正是这寥寥数语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马厩内死里逃生的苍蝇,看到了驼背的赶车人和静谧的驿站,看到了疾步闯入驿站的农妇和私奔出逃、在田野上疾走的年轻男女……。在写实主义手法盛行文坛的时代,这种犹如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显得十分新奇。这种手法的使用构成了横光利一早期创作的物色之一。
    这个短篇的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物的拟人化描写,对人的拟物化表现。这种拟人化、拟物化的描写和电影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日本小说创作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在作者眼里,世界中物质的、外界的力量远远胜于人自身的力量,人受制于物,在物质面前,人显得弱小而无力。
    一系列的偶然造成了一场惨剧的发生,几个白软的豆包决定了一群有着不同人生的人的命运。偶然的小事、不起眼的豆包,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不屑一顾之物,它们有着重大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物质世界对人的制约,是决定人们命运的强大外力。
    读者无法忽略“豆包”,同样也不能无视“苍蝇”的存在。它是作者精心设计使用的重要道具,被用来作为与人相对比的外界生物的代表。在作者笔下“苍蝇”的确是弱小的,小小的蜘蛛网都可以束缚住它。同时,“苍蝇”又是无力的,竭尽全力摆脱蜘蛛网的束缚后,它只能从马粪上沿着稻草缓缓爬到马背上。然而,在作者的描写里,“苍蝇”又是强大的、有力的,它能发现人们所处的危险,能够在人、马、车堕落深谷之际悠悠然飞上蓝天。弱小的大眼睛的苍蝇潇洒地飞在空中,而看似强大的不甘屈服命运的人却堕入了深谷,这绝妙的对比或许正是作者所期待的文学效果。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魔法のチョーク―――安部公房(あべこうぼう)
作者简介:
    安部公房(1924-1993),小说家、剧作家。生于东京。出生不久,随家人来到中国沈阳市,在此度过幼年、少年时期。1940年返回日本。1943年考入东京大学医学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部阅读了里尔克与尼采的著作,并受到海德格涅等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校期间,他开始进行诗歌、小说的创作,1947年自费出版了《无名诗集》,这部诗集收集了他在二战末至二战后所写作的诗歌,能够明显看到里尔克的影响。
   
1948年,安部公房发表了小说《在道路终点的路标处》,由此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活动。
    1948年8月,安部公房因其非写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活动而成为战后派重要刊物《近代文学》的同仁作家,并在评论家花田清辉的影响之下,对超现实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
   1950年,他发表了《红色的蚕茧》,获战后文学奖。
   1951年,他以卡夫卡式的手法写作的《墙壁---S.卡尔曼氏的犯罪》获得了芥川文学奖.
   1950年前期,他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大多都体现了反写实主义的方法与社会批判的结合,代表作品有:《魔法的粉笔》《闯入者》《饥饿同盟》《野兽们奔向故乡》《第四冰冻期》《砂中女》《他人的面孔》《燃尽的地图》《密会》.其中《砂中女》被认为是战后文学先锋派的文学精品,得到很高的评价。
    安部公房是日本当代很有特点的小说家。在西方先锋派文学的影响下,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居多。他的小说作品竭立以寓意性、讽喻性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的人的扭曲,人的异化,表达了他本人的现实认识。
作品简析:
    1950年,《魔法的粉笔》与《洪水》《红色的蚕茧》同时出现在杂志上,大标题是《三个寓言》。当时安部公房的《红色的蚕茧》获第二次战后文学奖《墙壁》获第二十五次芥川文学奖。
作者擅长以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在虚构的非现实的世界中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魔法的粉笔》正是这样的一个短篇。
“魔法的粉笔”在这里是虚、幻想的同义语。作者以粉笔的魔力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界。“改造世界的不是粉笔。不改变世界、等待我们的只有饥饿。”氩先生绝望的低吟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也点明了这篇寓意小说的主题。在这里,“饥饿”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饥饿”,它还包含着人们情感上、精神上的渴求。
墙壁在作者的笔下,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现代人的孤独、人与人的隔膜、现代人封闭的存在。墙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是造成封闭状态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现实中这道门是闭锁的。可以说,在作者笔下的墙壁正是这种封闭的代名词。人们可以越过这封闭世界的墙壁,走向想往的外部世界。但是,这外部世界在作者眼里,正如“氩先生”用粉笔画出的那样,仍然是空旷的、荒凉的、孤独的。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人間の羊―――大江健三郎(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
作者简介:
1:大江健三郎的生平
   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9岁时丧父,祖母也同年去世。中学、高中一直在四国学习。高中时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进入东京大学教养部文科二类学习,1956年进入文学部法文科学习,翌年,发表《奇妙的工作》,受到著名评论家荒正人、平野谦的赞赏,作为在校生作家一举登上文坛。
   他在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死者的奢华》的后记里,总结了自己的早期创作主题,认为“思考被监禁的状态、在封闭的大墙里生存的状态,是我一贯的主题”。
   1958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使他在23岁时成为文坛的著名新人作家。同年,他还发表了著名的小说《拔苗杀崽》,描写了被困在可能发生流行病的村落中的孩子们,“以丰富的意象描写了一个充满爱和友情的牧歌式的世界”。与此相较,《看之前跳起来》可以说是他“走向职业作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走向非牧歌式世界的第一步”。这种向“非牧歌式现实生活的作家”转变的努力在他的长篇《我们的时代》里得到充分的体现。1959年,大江从东京大学毕业。1960年,大江参加了“安保批判会”“年轻日本会”,投入到当时的反安保斗争,并且作为第三次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我国,受毛泽东主席接见。
  1994年10月13日,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人。
2:大江健三郎的早期创作
     他的早期小说作品“以既有的意象与文体描写了战后青年人的虚无心情”,在以后的作品里又“总是与时俱进,极为真切地关心环境与主体,不断尝试变革自己的文体、方法,最终追求对于个人、社会、世界各个层次的灵魂救赎。”他甚至被称为“现代的正岗子规、夏目濑石“。
    大江健三郎是一个多产作家,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他写的《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
自传体长篇《来晚的青年》;中短篇小说集《性的人们》;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随笔文学《广岛笔记》。
   他还写了不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如评论集《语言表现的状况、文学》;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的方法》;评论集《表现者 状况、文学》《生存方式的定义---再论状况》《为了新文学》
   
作品简析:
1:《人羊》的主题思想 内容概要 创作特点
    羊往往是温顺的、毫不反抗的、任人宰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把一部分日本人比喻为羊,并非认为他们温顺老实,而只是想强调这些人在强暴者面前不敢反抗、任人宰割的软弱胆怯。与此同时,作者还强调一个重要的背景,这就是二战结束美军进驻日本以后,美军作为占领者为许多日本人十分畏惧的现实。那些耀武扬威的外国士兵正是这样一个现实的象征。
   
在第二部分叙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没有成为“人羊”、没有遭受到侮辱的日本人群体和遭遇到外国士兵侮辱的“人羊”群体之间的强烈对比。外国士兵给予“人羊”的屈辱不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而日本人内部的“耻”却成为需要表现的重要问题。侥幸未成为“人羊”的那些人的激奋,在“人羊”看来并不是对他们的同情和声援,只是增添了他们的羞耻,加重了他们的内心痛苦。在作者的叙述中,那些没有遭受外国士兵侮辱的日本人同样也是怯懦的任人宰割的“人羊”,面对强暴,他们也不敢声张反抗。他们只敢在外国士兵离去后,居高临下地指责自己的同类。这种“人羊”也许是作者最想谴责批评的。
2:《人羊》对日本现实社会中弱者以及日本人弱点的批评
小说的第三部分,彻底转移到“我”和“教师”这两个人的关系上。“我”是默不作声地承受着现实给予他的所有屈辱,“教师“原先对耀武扬威的外国士兵所持有的痛恨,彻底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软弱者身上,原本为了公众与正义,都变成为了挽回个人面子。作者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发现了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巨大弱点,无论是那些”人羊“,还是未成为”人羊“的人们,抑或“教师”这样的富于“正义感”的人,在他们的精神深处都存在为个人的“耻”所左右的顽症。与民族遭受的耻辱相比较,个人的羞耻敢许更为重要。
    作者在小说里不仅仅批评了日本人身上的弱点,还对日本的权力机构进行了讽刺和批评。K札对外国军营的“慎重”处理,难道不是对于强势的恐惧吗?连权力机构都在强势面前表现软弱、感到恐惧,那又怎么能保证普通人的安全呢。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现实批评的目光。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在城崎 (城の崎にて)
作者: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1883-1971)小说家,生于日本宫城县石卷町。1889年入贵族子弟学校学习,1906年考入东京大学英语科。中学时期,拜访了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内村鉴三,以后长期受基督教影响。
大学时期,创作短篇小说:《一个早晨》《到网走去》。
1910年大学退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创办同仁杂志《白桦》,成为日本近代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作家,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崖。
由于父亲不赞同他从事文学创作,反对他与女佣的恋爱,同时也出于父亲注重现实利益的态度反感,志贺与父亲产生了极大的对立。这样,志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他前期创作的主要内容。
志贺早期的创作中,不仅描写了作者与家人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早期对自我的绝对肯定,对自我的强烈要求,因此,研究者将这一段他的创作归纳为“战斗的人”,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形成中庸、调和的人生观,追求和平、协调的心境。由早期“战斗的人”转变为“和解的人,观望的人”。
早期“战斗的人”代表作:
《大津顺吉》  《一个人、其姐之死》
“和解的人”代表作:
《和解》 《在城崎》 《好人夫妇》
纯客观写实的短篇,表达对弱者的同情,作品有:
《剃刀》 《正义派》 《小学徒的神仙》
1937年完成的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是他重要的代表作。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发表了短篇《灰色的月亮》。
志贺的小说创作多是短篇。其中自转体、表现个人心境的作品居多。他的文笔简洁、凝炼,语言表达准确,人物刻画传神,深受同时代的作家以及文学新人的推崇,但是他的作品题材狭窄,缺乏广阔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又确是其明显的缺憾。
作品简析:
    《赤西蛎太》《和解》《在城崎》三篇小说于1937年同时出现在日本的文学刊物上。《在城崎》是作者追求和平、心境的产物,也是日本近代“心境小说”的代表。
这篇小说取材于作者所遇的一次车祸以及以后的疗养生活。作者没有去表现车祸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去追记疗养生活中的趣事,而是在简洁准确的描写中着意去记述了在疗养地见到的三个小生物的死,并在这些小生物的死上折射出作者自身的内部意识的变化,促使读者随着作者的意识流动去思考、体验那种虽未遇到但又不能不思考的生与死。
    《在城崎》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自身内心的微妙起伏,以虚构加记实再现过去的心境。志贺文学缺少广阔的社会背景,也很少深刻的思想内容。但是,他再现现实的能力,简洁的文笔、准确的描写、入微的观察又为人们所称道。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ヲ彩| 六合投ヲ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ヲ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作者: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小说家(1892~1927)
   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创办第三次,第四次同仁杂志《新思潮》,文学派别“新思潮派”。
   1915年,发表处女作《罗生门》,同年成为文学大家“夏目濑石”的门下,创作短篇小说《鼻子》,发表在第四次《新思潮》上。
早期小说的创作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他“为了生动地表现主题便去寻异常的事件,为了清除这种异常所带来的不自然感则又将舞台设置在过去与历史之中”,他的历史小说不仅取材于日本的古代、近世,也取材于日本的近代明治文明开化时期,不仅取材于日本的历史古籍,也取材于中国、西方的历史故事。主要有:
《地狱图》、《芋粥》、《戏作三昧》、《奉教人之死》、《枯野抄》、《舞会》、《竹林中》、《杜子村》
对现实进行客观描写与表现的短篇小说有:
《桔子》、《手推车》、《秋》、《一块土地》
晚期创作逐渐转向表现个人的内在世界,写下了一些自转体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着意表现个人阴郁沉闷的内心和精神成长的历程。
《大导信辅的半生》、《一个傻瓜的一生》、《齿轮》
寓言式小说:
《河童》,1927,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1927年,芥川怀着对未来的“莫名的不安”而服安眠药自杀身亡。他的死标志着近代日本文学的终结。
作品简析: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一个怪异超常的鼻子,在世人眼里显得刺眼、反常、可笑。一个有着这样鼻子的人往往又成为世人同情的对象。鼻子的怪异、反常可以成为世人平衡心理的砝码,又可以为有着如此鼻子的人带来非同寻常的心理苦痛及无穷的烦恼。怪诞的鼻子、异常的鼻子,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它的作用、影响远远超出了它原有的生理作用、视觉上的影响。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人们内心萌生的自我意识,象征着处处意识他人而失去自我的内心苦痛,象征着世人潜意识中自私的黑焰。
芥川龙之介注重对人、人生的观察,洞悉市民阶层的弱点,在作品中刻意对此进行讽刺、剖析、批评。过分意识自我,时刻以他人的言行作为修正自己的参照从而完全丧失自我,同情弱者但又嫉恨弱者变强,以同情作为平衡心里的砝码,利己自私。 这正是芥川对于市民阶层的认识之一。芥川以戏谑的语言、幽默的描写所写成的这个短篇也正是要对市民阶层的这种心态进行讽刺与鞭鞑。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而这心里描写又多建筑在对人物行动的细节的准确表现之上。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0:12 编辑

男と九宮鳥---おとこときゅうみやどり
作者:遠藤周作
1: 远藤周作的生平
(1923-1996),1923年3月27日生于日本东京。1926年随父来到中国大连。在中国生活到1933年。后随离异的母亲返回日本,生活在神户。1933年,在姨母的影响下接受天主教的洗礼。这对于远藤周作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来他曾多次试图离开天主教,都未能成功。这使他开始思考作为日本人的自己与来自西方的宗教的关系。对于他来讲,接受了西方宗教基督教的自己与生为日本人的自己总是对立的存在。
1943年入庆应大学部预科,1945年进入法文科学习。1950年,赴欧洲学习天主教文学,在欧洲生活两年半的时光。在法国,让他具有了作为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并且成为了他以后创作的一个主题。
2:远藤周作的文学创作特点,手法。
    从总体上看,远藤周作具有两个面孔,一是批评家的远藤周作,另一个是小说家的远藤周作。1955年,他的小说《白色人种》获得芥川文学奖,使其成为“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白色人种》为他打开了小说创作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6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哀歌》,《哀歌》收集了他长达两年半的病床生活之后的创作。
    尽管他是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的小说作品与其他“第三新人”作家的创作很为不同,具有较强的观念性。他的一部分小说作品十分关心日本精神风土和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欧洲之间的差异,经常表现上帝与人、西方与日本等主题。
   在对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日本人与西方人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之后,远藤周作在他的晚年完成了被称作“远藤周作文学集大成”的长篇《深河》1993。《深河》集中了远藤周作对于宗教的最终认识,体现了他对于基督教的最终理解与阐释。
作品简析:
1:《男人和鹩哥》主题思想
《男人和鹩哥》是远藤周作表现医院里患者生活的一个短篇。在此之前,他在他的代表作品《海与毒药》里,也描写了一个缺乏同情心、冷漠甚至残忍的医院医护人员的群体。在那部作品里,作者以人性灭绝的战争期间作为大背景,对隐藏于医院医护人员的冷漠、冷酷背后的罪意识缺乏进行了探讨。而在《男人和鹩哥》里,残酷的非同寻常的战争背景转换为无聊寂寞平庸的日常生活,作者在患病住院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表现了以主任护士为代表的无视患者、缺少同情与“爱”的、视规章制度为第一的冷漠医疗体制,并且通过病患之间的交往展现了患者作为普通人的利己内心。
2:《男人和鹩哥》的内容概要、创作特点
故事转绕着重病人中川老人住院时从家里带来的“鹩哥”而展开。对于住在中川老人身边的三个肺病患者来讲,他们主动要求帮助中川老人代为照料“鹩哥”的举动,既出自对于被家人“遗弃”的老人的同情,同时也是表达了他们对于医疗体制非人性一面的反抗。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为了排遣他们自己住院生活的无聊。这种利己的个人目的使“鹩哥”一开始就成为了三名病患的宠物,但三四天后,他们发现“鹩哥”的粪便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清扫粪便需要付出辛劳的时候,宠物“鹩哥”则变成了三个病患所厌恶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喂养照料“鹩哥”,仍然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尽管他们十分不情愿。对于三名病患而言,“鹩哥”曾经是排遣他们无聊寂寞的宠物,也曾经是他们嫌恶的对象,最终成为了造成他们矛盾、影响他们关系的障碍。但是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讲,“鹩哥”实际上是显示他们自私利己面目的映照物。
3:《男人和鹩哥》人性弱点的揭示与批评,“鹩哥”的寓意。
   “鹩哥”是一种可以模仿人说话的鸟,它记不住三名患者教给他的话语,却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它的主人中川老人的声响。作者首先让我们知道它可以模仿中川老人咳痰的声音,接着又告诉我们它还能够重复三名患者对它的咒骂,最后作都告诉我们它还可以模仿老人孤独无人时的内心呼喊。咳痰的声响引起三名患者的厌恶,破坏了他们试图通过“鹩哥”解闷的情趣;“笨蛋”的咒骂变成了鹩哥对于三名患者利己心的嘲讽,同时也表达了中川老人对于抛弃他的儿女的不满。而“かあちゃん”的呼喊则表现出失去儿女关怀、试图寻找感情寄托的中川老人的内心孤独,打动了老人身边的患者们。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テ彩| 六合投テ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テ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キッチン―――厨房
作者:吉本芭娜娜(1964- )原名为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24日生于东京
其父为日本著名评论家、诗人喜本隆明,其母是俳句诗人,其姐是漫画家HARUNO宵子。
1987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文艺学科。同年发表《厨房》,获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由此登上文坛,成为轰动日本的文学新人作家。据说她之所以将笔名叫作“芭娜娜”是因为她喜欢香蕉的花。
她的成名作得到己经远离文学的同代人读者的欢迎,她的作品中表现的明快的孤独感、所展现的全新的语言感觉,得到了当时感觉孤独、觉得漂泊不定、试图得到内心疗愈的年轻女性的呼应。作为日本1980年代后期成名的优秀青年作家,吉本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她的成名作《厨房》后来被翻译成英语、中文、韩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并且在1989年被拍成电影。
她的小说大量使用感情的、日常的会话表现,语言简洁通俗,似乎在面对面向读者讲述故事。她的小说经常表现“死与再生”、“丧失与治愈”的主题,获得了不少年轻读者的共鸣。
吉本的文学创作目前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从《厨房》开始,经过《鸫》、《白河夜船》、《N.P》、到《阿姆里它》。后一个时期从《玛里卡的长夜/巴黎梦幻日记》1990开始到现在。她的创作多次获得文学奖项,曾经获得泉镜花文学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

作品简析:
    《厨房》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同年发表,并同样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小说生动的现代口语表现以及女性主人公的孤独情绪引起了当时年轻女性读者的共鸣,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厨房”,这个词汇不是日语固有的词汇“台所”,而是外来语“キッチン”。 “キッチン”这个外来语,显然,它的使用具有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厨房的目的。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观点看,“厨房”在小说里不是一般意义上做饭的地方,而是“为家庭成员烹饪食物的地方”。
    女主人公之所以喜欢“厨房”这个地方,与她寻求家庭成员的内在要求相关。在她看来,只有通过厨房烹制食物这种方式,才能与家庭成员达成平淡的、日常的联系。主人公“我”的痛苦来自于她的家庭成员的死,来自于这种死所造成的孤独,而解除这种痛苦的最好方式,也就就是找到可以为家庭成员做饭的厨房,在这个地方为她所喜爱的家庭成员烹饪饭菜,以此达成亲属的关系。
    对于“我”来讲,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成为温暖、和谐的家庭中的一员。主人公为雄一的“母亲”做粥,为雄一煮面条,正是意味着“我“最终寻找到了自己向往己久的地方。主人公的孤独、痛苦也就因此而消失殆尽。寻找家庭成员,可以说正是这个短篇的主题所在。
“我“所需要的温暖,并不是那种那种来自传统大家庭的温暖。尽管那种大家庭同样可以带来“某种开朗的东西”,可以“温暖我”,但是,我……现在需要的是田边家的那种奇妙的明朗、安宁,需要的是具有朋友一般母(父)子关系的小家庭。在这种家庭里,作为家庭成员的他者不会束缚自己,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既不受别人干扰,也不会干扰别人。这种充满亲情、但是每个人又生活得轻松愉快的家庭关系,也许正是小说作者试图描绘的现代人所需要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厨房虽然可以被认为是温暖的家庭、来自家庭的爱,但是这种家庭是自由、宽松、尊重每个成员个性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爱是不给每个成员任何压力束缚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バス停   汽车站

作者:丸山健二    出生于日本长野县饭山市
    1964年毕业于国立仙台电波高中后,在公司做通讯士。他进入文学创作完全是因为偶然和意外的冲动,因为他要对自己当时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抗,要能过“书写杀气腾腾的内容的小说,来无视周围充溢的杀气腾腾”。
    他的第一部小说《夏天的河流》1966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他描写了看管死刑犯的看守们的日常生活,“将平凡普通的日子与死囚犯交织在一起,描写了普通人的一天也同样是令人恐慌的情景”。这部发表在《文学界》上、获得文学界新人奖的作品,同时在1967年获得了第56届芥川文学奖,使之幸运地在23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文坛上的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
    之后,发表了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如表现回乡青年的孤独的《正午》、及《朝阳照射的房子》。197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色大海的访问者》。
    在这些早期作品里,他描写了试图从无意义的日常之中摆脱出来的年轻人的现代式的行为。富于速度与紧迫感的文体,加之明快、行动性的场面描写,使他的作品能够转达出当代生存的感觉。

作品简析:
本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从小说的主人公“我”的心态来看,事情应该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日本经济走向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大批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涌去,使得农村里所剩下的劳动力都是老人和中年妇女家业生产大都靠他们经营。当然作者要描写的并不是这种异常的社会现象。作者所在意的是那些己经进入都市、难以返回农村的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而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所体验到的都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说描写了一个来自农村、在城市生活了两年时间的女孩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作者仅仅在乡村的汽车站让读者与小说主人公“我”相遇。“我”以口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自己从农村走进城市以后外在的与内心的变代。“城市使我发生了些变化,而村子却没有任何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和两年以前一样。”在“我”的眼里,村子仍然和过去一样,沉默无语,没有生气,让人甚至没有活着的感觉,在那里生活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和毫无生气的村子相比,“我”就大不相同了,过去村姑的土气变成了村人眼里的“洋气”,她拥有了可以在村民面前炫耀的装束、流行的发束、整过型的漂亮面容,还有价钱昂贵的手包。的的确确城市给予了这个农村女孩丰富的物质,但是同时,城市也让她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这个代价首先就是使她和自己的故乡产生了巨大的隔膜。尽管她在不断的否定、甚至怒骂自己的家乡,与养育了她的故乡形成了隔膜,但是她仍然需要故乡,需要故乡来安慰她,需要故乡的人给予她骄傲与自尊,需要在家乡得到人们的仰视。可是这个女孩又无法在她需要的农村生活,她己经离不开曾经使她害怕发抖的城市。城市对于这个女孩子而言,就是喧闹、酒精、亢奋、流行,是物质与金钱。正因为如此她才否定那个她在离去时曾为之流泪的故乡。在她看来,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单调、乏味、贫穷、落后。但是,她又隐隐地在这种城市生活的背后感受到焦虑和疲劳。在城市她们获得了农村得不到的物质与金钱,并且也在喧闹、酒精之中感受到城市的亢奋、流行,但是同时城市生活又使她们失去了真情和平静。甚至在与亲人的感情表达上,她们也只能用金钱来代替。我给母亲钱,在小说里成为了她试图表达自己对母亲感情的唯一方式。特别在小说的最后,“我”从汽车上将钞票扔给母新的描写,更能显示出主人公在城市教育下的一种干瘪的情感表达。与此相比较,少言寡语的母亲在情感表达上显得十分真诚、丰富。在车站上,她虽然被女儿赶走离开,但是在女儿陷入孤独的时候,她又及时地出现在女儿的面前,并且用自己十分珍视的毛巾为女儿拭去脸上的汗水。

汽车站的喻意:
返乡的三天是展现她矛盾内心的三天,公共汽车站只不过是她现实生存的象征,她无法返回乡村,同样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永远停留在向城市行进的路上。因为城市并不是她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村上春树  (1949- ) 生于日本京都市,后在兵库县西宫市等地居住。
    1968年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学习,毕业于戏剧科。在校期间结婚,并开办了爵士音乐咖啡店。1979年,在经营咖啡店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当年6月,发表《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奖。他的这部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在同一年还获得了“芥川文学奖”的提名。
1982他年转让咖啡店,决定专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发表了第一个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获得了野间文艺新人奖。由此以后,开始了旺盛的创作生涯。
1986年10月至1990年1月到欧洲和希腊等地从事创作活动。其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1987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上下两卷,销售量达430万部,赢得了大批读者,造成了村上春树热,自此以后他成为深受日本乃至世界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1991年1月到1995年7月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作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2008年6月,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获奖作品: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谷崎润一郎奖
《奇鸟形状录》---获读卖文学奖
2002年发表的以少年为主人公的《海边的卡夫卡》,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05年年度十部优秀作品之一。2006年获得国际性文学奖“卡夫卡奖”。

村上春树自幼极为喜欢读书,曾阅读大量的文学、历史书籍,其中美国作家和小说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经谈到“我的读书范围至今全是外国文学”。当然,也无法否认日本文学传统对其感情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文字简洁明了,擅长使用暗喻是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随笔,翻译,记实作品四大类。
小说作品除上述外主要有:《面包屋再袭击》,《舞、舞、舞》,《国境之南 太阳之西》。

他的随笔有的写一些日常锁事、自己的过去体验,有的则是游记或者旅居海外的纪行,还有的则主要写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类作品有《关于电影的冒险》,《日出之国的工厂》,《为年轻读者们的读书向导》,《村上朝日堂》系列,《遥远的大鼓》,《雨天热天》,《边境、近境》等。

他的翻译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说是其进行小说写作的写作训练。他的记实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约定好的地方》1999,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震惊日本的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制造的“沙林事件”的关注,并获1999年度桑原武夫奖。

作品简析:
   1983年发表的短篇《萤火虫》在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里,成为了这部畅销书的第二、三章。有人认为,《挪威的森林》就是《萤火虫》长篇小说化的结果。事实上,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化,在村上春树的创作中并不鲜见。
    在《萤火虫》这个短篇里,只有在结尾部分才出现萤火虫的描写。萤火虫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按照评论家松本健一的观点,这与萤火虫这一词汇所包含的日本传统审美因素有关。“萤火虫这个词汇在日本”山紫水明“的风土人之中所获得的固定形象,是思想,是抒情性。”(松本健一“语言定型中潜存的‘国家’,《新潮》1984,11)在自然界中,萤火虫本身所发出的光应该说是十分微弱的,但是如果将其置身于夏夜的黑暗之中,它所显现的光迹却是十分鲜明的。微弱的荧光和鲜明的光迹造成的反差,成为日本人审美的重要元素,而这种审美元素与小说中所描写的青春一幕十分吻合。
    小说中开头部分对升旗的描写十分有趣。作者将升旗人设定为两个右翼人物,让右翼人物升旗,从小说的叙述事实来年,也十分顺理成章。但是这貌似顺理成章的描写中,却包含着强烈的现实象征意义。从小说整体结构来看,自此以后的所有叙事都和这富有政治色彩的举动完全绝缘,毫不相干。使读都感受到小说的文化背景,一个完全脱离了战后政治、对右翼活动毫无兴趣的社会文化背景。小说的主人公“我”就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周边生活的人,而“我”的舍友“他”也是一个“对政治百分之百不关心”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升旗人的举止越是严肃、庄严,就越能显现出其滑稽的味道。这个滑稽的漫画式描写,也同样表现在对升旗人的刻画上。
    小说的重要部分并不在于对右翼人物的批评,而是在于对所谓“非深刻”的日常描写。
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自然、随意之中,没有任何刻意的追求,也没有任何的理想和目标设定,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进行、完成。而与“我”有些交往的惟有一人,就是同寝室的舍友“他”。而这个“他”的生活态度,所折射的正是与“我”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在“他”那里一切都必须有板有眼,都需要循规蹈矩,“他”毫无情趣,不关心时尚,“他”所关心的只有海岸线的变化、新的铁路等以及与此相关的事情。“我”和“他:似乎存在于两个天地之间。在校外,“我”只和自己的朋友“他”,还有“他”的女朋友“她”交往。在小说中主人公看来,生活的一切都不具备任何深刻的内容,他也不愿意徒劳地将其深刻化。“我”的朋友自杀似乎就具有这样的意义。过去了,就让它过去,生活的一切似乎都成为了人回忆中的印象。
小说结尾处所描写的“失去所有灵魂一般的萤火虫”正是“我(们)”的青春。在这种描写里飘溢着村上春树所描写的现代青春物有的‘空虚’气氛“。也许,“我”、舍友的“他”、朋友的“他”,朋友的女友的“她”,这些没有名字的年轻人,所代表的正是远离政治、生活在庸常现实之中的一代青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10: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这个资料很及时。我也是今年考这门。这个论坛上考北大日语专业的人不多,资料也很少。一起努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4-26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